本刊讯(记者 冯春久)6月28日—30日,“新型城镇化发展与乡村全面振兴”学术论坛暨中国社会学会发展社会学专委会2024年学术年会在河南农业大学龙子湖校区胜利召开。来自中国社会学界、社会科学界的领导和专家学者180余人参加会议。 河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李成伟在致辞中介绍了河南农业大学的历史、发展现状以及学校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同时,他还介绍了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
摘 要: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促进乡村数字服务发展,人们生产生活等社会场景也渐趋数字化。在老龄化与数字化交织背景下,农村老年人受个人身体技能、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影响,存在数字参与意愿不强、数字素养落后、社会支持不足等问题。为此,需要政府、企业、社区、家庭、个人等多元主体协同推动,以弥合农村老年人数字鸿沟,在农村熟人社会场景下,发挥老年人朋辈邻里与家庭反哺的作用,帮助农村老年人提升生活
摘 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的提出,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一战略不仅促进了城乡资源的流动和乡村资源的全面激活,还扩大了市场,挖掘了消费潜力,构建了一个高效的流通环境。面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机遇,河南乡村产业发展需要精准定位,充分利用其资源禀赋,探索差异化的发展路径。不同类型的乡村应实施差异化的发展策略,以适应新发展格局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双循环”新发展
摘 要: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是乡村全面振兴过程中的关键,其治理效能的提升对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背景下,城郊农村面临一定的基层社会治理困境。研究着眼于河南省L村网格化治理的典型经验呈现,发现城郊农村存在治理主体内生发展动力不聚焦、治理机制体制建构包容性弱与治理对象多重服务情境复杂化的问题,要以党建引领网格化治理为主脉络,剖析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机制,探究优化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
摘 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在从制度到实践、从规划到实施的过程中,从“经济、生态、文化、政治、社会”五个维度,探索农村社会工作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路径,扩展社会工作实践的广度和深度。 关键词:农村社会工作;乡村振兴;乡村治理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重中
摘 要: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组织形式,在推动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振兴中所发挥的作用愈加突出。但合作社社员“强合作关系”尚不牢固、内部管理民主化规范化不足、非正式土地流转关系制约合作社长效决策等,仍制约着合作社良性发展。“政企联动”、“挖+引+培”结合式人才培育、“内黏外联”和规范土地流转合同有助于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动能,推动合作社高质量发展,从而提升农业现代化
摘 要: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农村人口持续外流,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过程中逐渐出现农村“空心化”问题。具体表现为:人口流失导致的人口“空心化”、公共设施与救助体系相对滞后造成的服务“空心化”、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形成的产业“空心化”及教育体制相对滞后引起的教育“空心化”。因此,需要加大扶持人才回流政策,推动农村产业创新,缩小城乡教育水平差距,深化农村基层治理。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空心化”;治理对
摘 要:近年来,数字经济发展迅猛,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农业企业作为农业经济的微观构成,亟须通过数字化转型,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提升市场竞争力,进而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河南农业企业数字基础建设较为薄弱,数字化发展区域不均衡,缺乏资金支持,专业人才不足,数字技术应用程度不高。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农业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加大融资支持,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促进河南农业高质
摘 要: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洛阳市中药材特色资源丰富,有着“豫西天然药库”的美誉。在对洛阳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中药材产业存在的困难,提出推动洛阳市中药材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包括加强政策保障、科学管理,促进转型升级,加强人才培养,以期进一步推进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走出一条科学、富民的产业发展之路。 关键词:中药材;产业化;品牌;富民 一、洛阳市中药材产业
摘 要:农文旅产业作为乡村全面振兴中的产业新模式,可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提升乡村整体风貌,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以安徽省蚌埠市为个案,分析其发展农文旅产业的基础条件,包括拥有特色农业、优美生态、人文底蕴等资源基础,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支持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政策。研究发现,当前蚌埠市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在产业链、配套服务、专业人才、招商引资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需有效整合乡村文旅资源,积极创新乡村文旅业态,加快完善
摘 要: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环节,自古以来便承载着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的重任。近年来,林州市大力推进“三治融合”,逐步完善乡村善治新格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对新的挑战,大力调动村民参与积极性、补强治理能力,加强法治教育、保障乡村善治,以乡风建设为引领、创建良好德治氛围,着力构建“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关键词:乡村治理;治理体系;林州市 一、林州市乡村治理“三治融合”经验 林州
摘 要: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塑造文明共享的新型城乡关系,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这一融合过程必然要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融合的发展之路。对比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精神供给与精神需求等的不同,分析当前城乡融合发展趋势下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困境,提出要强化思想价值引领为全体城乡居民立根塑魂,畅通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的要素流
摘 要:乡村振兴是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维一体的全面振兴,其中文化振兴担负着为农村精神文明培根铸魂的重任。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引领文化振兴的关键,是建设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领导核心。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文化人才队伍、文化建设本领、文化共建环境存在一些短板,不利于实现文化振兴。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以加强文化振兴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文化振兴治理能力、优化文化振兴政治生态为突破口寻找出
摘 要:乡村生态治理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乎乡村生态振兴,而且深刻影响美丽中国建设全局。平原农区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生态振兴机制问题尤其需要得到关注。面对平原农区生态振兴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科学物质变换所必需的条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以系统、整体的观点来组织生产生活,振兴生态。基于豫东睢县对生产生活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实践探索,在优化平原农区生态振兴路径
摘 要:农村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农村培养现代化产业人才的重任,是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乡村产业要振兴、农村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必经之路。当前,农村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矛盾日益凸显,传统思想束缚仍然存在,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有限、办学方向与社会需求错位、农村地区人力资源开发难度较大,这些因素使农村职业教育的成果不能完全满足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因此,解决人口
摘 要:培育学生的“三农”情怀,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做好农商融合课程的思政建设是应时应势应需之举。目前,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教育理念有偏差、深度不够、激励机制欠缺、实践路径不明确等客观挑战,需从统筹谋划、资源融合、专师引领、实践落地等角度进行探索,建设有格局、有内涵、有保障、有方法的课程思政,收到全过程、全课程、全方位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涉农高校;农商融合;课程思政
夏天是万物繁茂的季节,也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夏天日光本来就长,加上烈日炎炎,上蒸下烤,人体会出现各种不适,夏天就显得特别长和难熬,所以有酷夏、长夏或苦夏的说法。酷暑难耐的夏天,现代人以空调、冰箱、冷饮“续命”,而没有高科技的古代,人们又是如何度夏的呢? 冬要暖,夏要凉。要想夏天好过,轻薄透气的衣物必不可少。丝绸是中国人的发明。蚕丝因富含人体所需多种氨基酸,爽滑、轻柔、透气,被誉为“纤维皇后”,是
摘 要:四川省泸州市拥有多处革命遗址,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为乡村振兴注入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通过实地考察与文献分析相结合,系统梳理泸州市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建设的现状,剖析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红色文化在泸州市乡村振兴中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面临资源整合不足、开发利用不够深入等问题。基于此,需要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利用,提升红色旅游品质,推动红色文化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 关
摘 要:乡村文化礼堂蓬勃发展对于传承优秀乡土文明、营造和谐善治风尚具有重要价值,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浙江省乡村文化礼堂在发展过程中面临内容单一、人才紧缺、管理松散、经费有限等现实困境。走好乡村文化礼堂可持续发展之路,需要丰富活动内容,创新表达形式;吸纳优质人才,打造专业团队;完善管理制度,实施激励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加强资金管理。 关键词:文化礼堂;价值意蕴;现实困境;纾困之策 唤起乡村
一、主要产地 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谢集镇黄辛庄村詹楼村。 二、品质特征 詹楼葡萄果穂紧密,呈近圆柱形,果粒形状、大小较一致,有少许内膛果;果皮呈绿黄色、有光泽,薄脆无涩味;果实饱满,新鲜完整;果肉硬脆多汁,甜而不腻。 詹楼葡萄可溶性固体物含量为16.7%,总酸含量为0.11%,维生素C含量为6.2毫克/100克,还原糖含量为16.8毫克/100克,优于同类产品。 葡萄皮和葡萄籽中还含有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