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长:李智(最高人民法院咨询委员会委员、陕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原院长)。调研组成员:姜伟(最高人民法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张述元(最高人民法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梁明远(最高人民法院咨询委员会委员、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原院长),姜启波(最高人民法院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应用法学研究所原所长),张艺璐(人民法院信息技术服务中心系统研发处干部),张雅雯(人民法院信息
编 者 按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不断推进,信息网络技术显著提升了经济和社会运转的效率,但与此同时,信息网络犯罪也日益呈现高发态势,跨国性、复杂性等特征更加显著。针对这一全球性难题,联合国历经多次磋商,于2024年8月通过了首个全球层面的网络犯罪公约——《联合国打击网络犯罪公约》,为各国预防和打击网络犯罪提供了重要的法律框架和合作平台。本刊特邀多位参与公约起草的专家学者对公约起草的背景、内容和意义等进
编 者 按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高质量的中文语料库建设问题日益受到关注。本刊特邀多位知名学者与实务专家围绕“人工智能语料库建设的法律问题”,就困扰实践的著作权合规、模型风险规制、训练数据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和收益分配等关键法律议题展开深入探讨。专家们从不同的法律视角提出了丰富的理论见解与解决方案,相信必将有益于未来高质量中文语料库的有序建设与合规运营,以及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健康发展。
编 者 按 随着信息技术蓬勃发展和社交媒体普及应用,互联网创造了更为便捷高效获取信息数据的平台,但在利益驱动下,网络虚假信息也日益呈现泛滥态势。当前,刑法、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对传播网络虚假信息等行为作出明确规定并予以有效规制,但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组织、操纵“网络水军”实施“流量造假”“有偿删帖”侵害包括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在内的社会公共利益行为如何定性,能否通过民事公益诉讼方式予以有效治理,实践
谭秋桂 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教授。 2012年和2017年先后修改的《民事诉讼法》分别增加规定民事公益诉讼和检察民事公益诉讼制度以来,关于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适用,实践中形成了多方面的争议。除了原告资格、证明责任分配、裁判的执行外,争议最为激烈的是民事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即究竟哪些纠纷可以作为民事公益诉讼(包括检察民事公益诉讼)案件立案、审理和裁判的问题。 一、民事公益诉讼受案范围“等内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公益诉讼现代化的理论创新与实现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3&ZD164)的阶段性成果。 肖建国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王常阳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建设,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数字时代,信息网络成为公众参
谢勇 中华司法研究会理事。 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激发有潜能的消费、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对于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重要意义。消费增长取决于可支配收入增长和边际消费倾向提高,而提高边际消费倾向依赖于改善消费环境。由于信息不对称、经营者道德风险等问题,消费者权益容易受到损害。普通消费者的法律知识相对欠缺、证据意识相对薄弱,单一消费金额
本文系陕西省法学会重点课题“陕西政务数据授权运营机制的法治保障”(项目编号:sfxh202302)阶段性研究成果。 张敏 西北工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数据要素流通是数据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的主要方式,是形成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途径,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推动力。数据要素流通从流通前到流通环节再到流通后,技术风险、管理风险与法律风险的数据安全风险贯穿始终。为全面有效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数字化行政的法律治理研究”(项目编号:2023BFX009)、华东师范大学202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预研究项目“数字政府背景下的公民权利保护研究”(项目编号:2023ECNU-YYJ024)阶段性研究成果。 王正鑫 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讲师。 内容提要:隐私权曾为个人信息保护提供宪法基础,当个人信息受保护权成为个人信息保护的宪法基础,隐私权与个人信息受保护权在
本文系202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行刑反向衔接视域下的数字检察研究”(项目编号:24CFX103)的阶段性成果。 张硕 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讲师。 内容提要:信息时代来临,传统型政府不断向数字政府演进,公民身份与社会活动也更多以数字化形式呈现,个人信息构成了政府数字化建设与绝大多数行政职能履行的必要条件。但随着政府个人信息收集活动的不断展开与深入,行政调查权力的恣意,以及个人信息权益
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青年学术带头人项目“人工智能综合治理体系:安全、创新与保障”(项目编号:24DTR051)成果。 林北征 广州互联网法院二级法官。 赵精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工信部工业和信息化法治战略与管理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副主任。 内容提要: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关注对信息处理者行为的规制,相对而言,对信息主体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的主动
张佳杰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 骁克 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办公室主任。 内容提要:目前司法大数据助推数字化社会治理的途径,主要体现在互联网司法、数助决策、数字检察等创新型举措,但实际运行中还存在着数据供给质量不高、数据共享困难、数据分析能力不强以及数据泄露等问题。对此,应当采取以下治理路径:加强顶层设计,主动融入社会治理大格局,实现数字治理“一网统管”;充分提高司法
刘力 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一级高级法官。 刘志毅 上海市普陀区人民法院审判监督庭(审判管理办公室、研究室)法官助理。 内容提要: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重塑社会格局,司法领域亦随之革新。数字法院的崛起不仅是技术工具的应用,更深层次地影响了司法认知,推动传统司法思维和范式的系统性变革。作为数字法院建设的基石,数据的采集、处理与应用分别面临全面精准、安全有效以及融合共享
聂振华 河南法官进修学院科研处处长。 杨洁琳 郑州铁路运输法院刑事审判庭员额法官。 内容提要:为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数字法院中的辅助作用、进一步实现公正与效率,本文通过检视当前人工智能辅助量刑的现状及其应用、伦理、技术困境,进而对人工智能辅助量刑的司法理论进行内涵重释,以实现对人工智能辅助量刑的规制与重塑。本文提出构建分类适用的“人工智能+量刑”体系,以期为以法官为中心、人机协同辅助的司法新
凌依依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 信息技术的介入影响刑事审判的外在形态和内在理念。以刑事远程审判为分析对象,远程审判形式与真相发现目标、传统程序理念之间都存在紧张关系。归根结底,这些张力的本质是信息技术招致的被告人合法权益减损之风险。作为刑事远程审判的规范理论和评价标准,禁止不利变更理念建基于分配正义、控辩平衡和人本主义理念之上,并且在新的适用语境中具有不同的理论内涵:
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3XNH023)阶段性成果。 赵一平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内容提要:通过搭建数字化监管平台,对刑事诉讼中被采取非羁押强制措施的人员实施电子监控,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已经出现并逐步推广。然而,此种做法一定程度上存在“司法实践先行,制度供给不足”的问题,亟须探索更为合理可行的方案。回归法理,借助利益衡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