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开得迟。梅花不急。 出门回家,路过一棵蜡梅树,正开花的蜡梅树。梅树的叶子几乎凋尽,只余一树的蜡梅花稀稀疏疏地开在嶙峋的枝干上,开得漫不经心。此时,冬至已过,万木萧萧,它是独一无二的芳,独一无二的华。 记得年少时,外婆家屋后也有一棵蜡梅树。 蜡梅树是我的大舅栽种的。大舅爱养花,蔷薇、大丽菊、美人蕉、君子兰,还有牡丹和芍药……实在是多。我那时一去外婆家,就爱去那些花草边转悠,心里觉得无限明媚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在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更好地听懂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内容,就需要在课前做好准备,进行充分的预习。接下来,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如何进行预习吧! 专注预习,控制好时间 在预习新课的时候,我们要把握好时间,最好是高效无干扰地预习20分钟左右。通过预习,我们就能初步学会百分之六十到七十的新课内容了。 另外,预习最好安排在完成当天的作业之后,因为知识点是逐步递进、环环相扣的,只有
《少年闰土》中,那个在月夜刺猹的机敏少年让许多人印象深刻,那文中的闰土在现实中真有其人吗?他又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闰土是鲁迅的小说《故乡》中的人物,是鲁迅先生创作出来的文学形象,但也有生活原型,这个原型就是章闰水。 章闰水,小名阿水,是1879年农历闰三月生的,所以名字中有一个“闰”字;同时根据迷信的说法,他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中缺“水”,故名字中又添了一个“水”字
《好的故事》一文中,作者描写了自己的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而无法被忽略的是作者在做这个梦时,正处于“昏沉的夜”。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这篇文章创作时的历史背景吧! 《好的故事》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这本散文诗集收录了鲁迅从1924年到1926年间所作的23篇散文诗,以曲折幽晦的象征手法表达了20世纪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黑暗现实的抗争。 写作《野草》的1924年至19
大部分人印象中的鲁迅先生是一位严肃、深沉的民主斗士,那么在与他同时代的人眼中,鲁迅先生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名家笔下的鲁迅吧!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
一、读句子,看拼音,写字词。★ 头戴着zhān mào( )的农夫站在yí wàng wú jì( )的麦田里,看着不远处líng lì( )的小狗追逐逃cuàn( )的cì wei( )的身影,脸上浮现出微笑。 二、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1.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 (1)这句话是对少年闰土 __________
一、读句子,看拼音,写字词。★ 湖面上,fú dòng( )着片片píng ( )藻,岸边的绿树青山,天上的白云,都倒映在湖面上。忽然,“扑通”一声,一条顽皮的鱼儿跃出水面,又“扑通”一声跳入水中,犹如往湖中zhì( )下了一颗石子,一shùn jiān( ),湖面波纹dàng yàng( ),树影、山影、云影摇晃不止。 二、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
也许有人不了解,其实先生跟别人一样,在年轻的时候也喜欢跟年轻人做朋友。不同的是,他由壮年到老年,还是喜欢跟年轻人做朋友。跟年轻人在一起,他也显得年轻,而且跟年轻人一样纯真。 对付敌人他可以利用他那些关于旧社会的知识,可以利用他那些“人情世故”,对待青年他却非常天真而且善良。 以前,他同他的学生孙伏园一起旅行。他看见孙伏园体弱,便常常主动替孙伏园打铺盖卷儿。这一类帮助年轻朋友的事,在先生的一生中
立冬之后,到底冷了。风也多了起来,细如针尖,钻进人的棉衣里,也钻进树梢山头。只要不是晴天,空气里总隐隐透着一抹雪意。小雪、大雪、小寒、大寒,雪意越来越浓,先是起云,再是起风,风吹动杨枝、吹动松枝、吹动地上枯黄的野草。继而风大,呼啸复呼啸。雪开始落下,细细碎碎,一颗颗晶亮地散在屋檐下,从松针上滚到山沟里。山沟是最先白的。那白是灰白,然后浅白,终至纯白。 雪开始下了,虚虚积起来,伸手一蘸,指尖染有一
昨晚,下了一夜的雪,早晨起来,雪渐渐小了,我和妹妹迫不及待地走出家门,奔向雪的世界。 一下楼,我们便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到了:天地间白茫茫一片,万物都穿上了白色的棉衣,四周空无一人,安静极了。仔细倾听,能听到寒风裹着小雪花簌簌落下的声音。雪深及膝,一脚踩下去,好像踏进了极软极软的羽绒被里,非常舒服。 不远处,一棵棵松树上挂满了雪,好像一位位身披白纱的新娘,吸引着我们的目光。在爸爸的帮助下,我和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