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自由主义”文化的影响,被安全议题缠绕的东北亚区域在过去四十年开启了艰难的区域联通,并取得丰硕成果。2010年后,国际体系再次转向,“现实主义”文化回归,东北亚地区出现“去区域主义”浪潮:政治阵营化趋势明显、经济上敏感脆弱、区域认同加剧弱化,三大态势彼此作用,使得东北亚区域主义前景黯淡。另外,由于地缘结构限制和互动进程的影响,东北亚“去区域主义”过程也并非平顺。面向未来,在结构和进程两大因素的牵制下,如果区域内国家能够珍惜既有的互动成果,在行动中保持审慎,东北亚未来仍然可期。
[摘要]朝鲜朝燕行使者有书写清帝的惯例,其中他们着重描写了同治帝接受良好教育的情况,称赞其勤学而聪颖,容貌清秀,富有帝王威仪。同治帝有作为的帝王形象围绕着其尊重科举人才、感召天意、重建圆明园等内容而展开。朝鲜朝燕行使者还出于思明情怀、民族意识增强、清朝个别地方官吏的腐败行为等因素塑造了其负面形象。朝鲜朝燕行使者主要以“礼”“天人感应”“孝”等儒家思想为价值判断的依据,将同治帝形象勾画成“乌托邦”式的人物。该形象不仅在不同层面上与朝鲜王朝的统治者构成了镜像关系,也是“同治中兴”的一个具象化表现。
[摘要]每逢朝贡时节,众多朝鲜古代文人都会随同朝贡使团来到中国,希望能与中国文人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海东四家”可谓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与清朝同一时期的纪晓岚、翁方纲、阮元、罗聘、袁枚、陈等诸多中国文人结下了持续几十年的友谊。他们成功实现中朝文人交流的机缘在于其找到了两个媒介:一是像李调元一样具有一定名气和才气的人发现他们,介绍他们,为他们与中国文人的精神交流提供平台;二是需要李鼎元这样的人积极为他们介绍和引荐中国文人,促进两国文人之间的实质性交流。以“海东四家”为代表的朝鲜朝文人与中国文人的这种交流模式被日后的金正喜和姜纬等文人成功复制,极大地推动了中朝文人之间的文化交流。
[摘要]中俄两国声乐交流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20世纪上半叶以俄罗斯声乐家来华进行声乐活动为主的萌芽阶段,中苏友好时期中国全面学习苏联声乐艺术的发展阶段,以及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中俄在声乐艺术领域实现双向交流互鉴的勃兴阶段。中俄两国声乐艺术交流历史体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从民间自发的零星交流转变为国家层面的全面交流;从单向的俄罗斯声乐艺术对华输出转变为双向的中俄声乐艺术交流互通;从中国盲目被动地借鉴模仿俄罗斯声乐艺术转变为中俄双方的学习互通。中俄声乐艺术交流的历史及发展体现出了国家之间声乐交流的“互惠性”,以及民族声乐艺术发展必须坚持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统一的原则。展望未来,中俄之间应当进一步促进声乐艺术交流,实现共同发展。
[摘要]近年来,美日韩三边安全合作明显强化,并且呈现出程度加深、领域扩大和范围延展等突出特点。这一态势是美国谋求打造体系合力的意图与日本谋求突破防卫限制的意图和韩国谋求获取可靠保障的意图共同造成的结果,势必会对朝鲜半岛问题、东北亚地区安全乃至更大范围的国际和平与稳定产生重要影响。不过,由于受到“小多边”结构中的地位不平等、三方所追求的目标不协调以及日韩矛盾的核心和关键问题不易解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所谓的“三边同盟”依然不可预期。对此,中国需准确判断并理性应对,在避免陷入阵营对抗的同时,争取通过针对性的多边合作来维护区域的和平与稳定。
[摘要]远东开发是俄罗斯21世纪的优先事项。当前,俄乌冲突起伏延宕,远东开发在外部地缘政治压迫与内部发展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正生成新的战略重心和叙事结构,内蕴为国家核心利益中心化意志主导的发展优先性易位,表征为由“向东看”到构建多极世界秩序话语递变的理论与空间再造;由全面开放导向到理性安全导向的治理逻辑嬉变;由外向型转向以内资与财政投入为核心的内驱型经济增长模式;由经济效率本位到民生福祉本位的发展取向调适。有鉴于此,深入理解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的重心迁移,站在全局高度谋划中俄远东合作,可以不断完善合作布局,服务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建设,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
[摘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旨在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中朝两国通过经济合作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向北新通道拓展,有利于进一步改善两国关系,并在周边国家安全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从而促进朝鲜半岛乃至东北亚地区的和平发展与稳定。
[摘要]中俄边界铭文铜柱是1886年吴大激主持中俄珲春勘界的重要标志之一。岩杵河会议后,吴大澂主持在中俄边境交通要冲(今珲春市板石乡长岭子山口)设置铭文铜柱,以宣示主权,巩固勘界谈判成果。通过梳理中俄边界铭文铜柱竖立的背景和过程,考证铭文铜柱内容及形制,研究铜柱拓印及拓片流传情况,可以补充和丰富吴大激中俄勘界的历史细节,展现近代中俄东部边境问题演变的历史缩影。中俄边界铭文铜柱是吴大激作为金石学家、书法家和勘界大臣等多重身份的集中体现,也是吴大激等爱国官员守土固边的重要历史见证,更是近代东北抵御外来侵略、挽救边疆危机的佐证。
[摘要]朝贡,是中国古代中原王朝与周边国家或地方政权一种独特的互动形态,是双方借助物品或其他手段进行的财富互换过程。华夏进贡传统源远流长,费正清先生誉其为“中国的世界秩序”。中国古代的朝贡体系实质上是一种由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交织而成的复杂纽带。朝贡次数的多少、朝贡联系的紧密或疏远程度,正是中国古代中原王朝与朝贡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结构方面的体现。运用ArcGIS软件及空间分析等方法,对渤海国朝贡路线进行分析,发现渤海国朝贡道路与地理环境存在着密切关系,海拔高程、坡度坡向以及水文等自然因素对朝贡路线的选择起重要导向作用。
[摘要]《看羊录》系壬辰战争时期朝鲜朝儒臣姜沆根据被掳至日本期间亲历、亲见、亲闻记述而成,其所载情报屡被后世作为实证所援据,于闻可观、于史有补。作为战争囚徒的“非虚构写作”,《看羊录》内容丰富、涉猎广博,系统记载了16世纪末日本的政治生态、社会图景与军事体系,不仅为研究安土桃山时代的日本社会提供了独特的观察视角,更为壬辰战争的研究增添了异域维度。
[摘要]抗战爆发后,中国东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东北党组织不仅受到日伪敌军的严密监控与疯狂进攻,还缺乏与中共中央的联系,面临的严峻形势远高于关内地区。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东北党组织始终高度重视对东北民众和各类武装的宣传动员工作。在宣传动员过程中,形成了党的宣传动员工作贯穿十四年抗战始终、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相互作用、形式丰富多样、特殊的武装宣传动员等特点。东北党组织持续开展宣传动员,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的影响,对日本殖民者在东北的统治形成持续性威胁,有效地牵制了日军的入关作战,为中国共产党坚持十四年抗战并取得最终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要]在抗日语境下,安重根叙事一度成为中日韩三国戏剧创作的共同主题。然而,中日韩三国戏剧关于安重根的叙事主题、场景取舍、人物形象塑造等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中国戏剧通过英雄叙事、亡国叙事、抗日叙事启蒙大众,呼吁救亡。韩国戏剧则还原安重根及其事件的历史真实,从而建构韩国民族的主体性。日本戏剧受当时军国主义政治话语的影响,竭力对安重根及其事件进行歪曲,意图消解殖民地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社会影响。这种差异充分体现了中日韩三国面对共同历史事件所表现出的不同价值取向,也为我们理解东亚地区的历史与现实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摘要]高丽朝中期著名诗人李奎报的许多汉诗呈现出一种日常化的书写倾向,这不仅表现为其很多诗歌记载个人生活的琐屑小事,还表现为其很多诗歌具有日记体特点。他的这种日记体诗歌所记录的生活不仅仅停留在李奎报个人生活琐事上,且往往与当时社会生活和历史相关联,起到了历史实录的作用。这不仅使他的日记体诗歌具有细节真实、以俗为雅的特点,而且使它具有超乎文学范畴的史学价值和意义。同时,他的这种文风深深影响了后来的高丽朝诗风,开了高丽朝后期诗歌日常化书写的风气。他的日记体诗歌从各个方面反映出他对宋人诗话、宋诗诗风的接受。可见,中唐以后诗歌入俗、宋诗日常化书写的诗风对高丽朝,以及朝鲜朝的汉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摘要]选本作为反映编选者接受偏好、审美视角及文学理念的关键载体,对于剖析中国小说在朝鲜半岛的传播路径、本土化演变,以及朝鲜古代文人小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训世评话》《太平广记详节》《删补文苑楂橘》等中国小说再选本,展现了朝鲜古代文人在儒家思想框架内对小说的辩证思考与选择性接纳,通过改编和再创造,他们赋予小说儒家伦理内涵,肯定其教化、娱乐和补史功能。这些选本客观上推动了朝鲜古代小说的创作与发展,促进了小说读者群体的扩展,为中朝文学交流提供了重要依据,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与学术意义。
[摘要]基于134份有效问卷及188篇韩国留学生作文语料,分析考察韩国汉语学习者对"V好""V满”等十个高频结果补语的习得规律与偏误特征。数据显示,不同汉语水平学习者的结果补语习得顺序呈现显著差异,与现行教材编排顺序存在明显不一致。韩国学习者习得结果补语的主要偏误为遗漏、错序、误代和误加,其中遗漏最为显著。偏误成因包括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负迁移及教学策略影响。基于此,教师应优化教材语法点顺序,遵循自然习得规律;采用情境模拟、对比练习等多样化方法强化语义理解;设计专项训练提升实际应用能力;注重局部与整体教学结合,减少母语干扰的教学建议,为针对韩国学习者的汉语结果补语教学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摘要]《老乞大谚解》中的量词收录颇丰,为我们考察研究明代量词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来源。通过选取其中使用频率居于前两位的个体量词“个”和表示复数义的量词“些”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考察其表现出的语法意义,结果发现,“些个”共现明代就已经存在,“个”“些个”的表现与“些”更为一致,“些/些个”的表现则与“个”不尽相同,“些个”同现是句法、语义及语用交互作用的结果。
[摘要]通过对60名汉语和韩语二语学习者的反馈接受情况进行分析,旨在探讨支持性反馈的不同策略及其对词汇、语法和发音准确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显性反馈对汉语学习者的词汇准确性和语法准确性有显著提升效果,而隐性反馈对发音准确性影响较大。此外,在发言结束后的反馈时机下,词汇和语法的准确性提升显著。教师反馈在词汇和语法上的效果优于同伴反馈和自我反馈,词汇准确性分别为教师反馈L组 95% 、H组 85% ,同伴反馈L组 78% 、 H 组 70% 。这为跨文化背景下二语学习者的反馈策略设计提供了实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