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嘉宾简介」林建华,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学术方向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国式现代化研究、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等。在《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动态》《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30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全文转载5O余篇;主编、参编《“数”说二十大报告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通史,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过程、演进阶段、理论创新和思想精粹的理论与历史的逻辑阐释。按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发展、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1978年的历史发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创到1992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的历史发展、20世纪和21世纪之交的历史发展以及党的十八大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成为中国革命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与中国共产党在这一时期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全过程。1949—1978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主题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全新时代课题的不懈探索。这一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产生的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上具有承前启后、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1949年10月
[内容提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紧紧围绕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
[内容提要]1992年至2012年是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时期有着特定的时代课题。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时代课题作了科学回答,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
[内容提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新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在对重大时代课题的回答中铸就党的创新理论的“活的灵魂”。这一创新理论,以坚持历史、现实和未来相结合,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答卷为显著特征;在对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发展途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认识中,实现思想凝练和学理升华;在对新时代重大时代课题的回答中,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要义和基本方略,
[内容提要]中国式现代化是立足中国国情、汲取历史智慧、回应时代需求的伟大创造,是人类现代化发展的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具体体现在其道路选择、价值追求、文明形态与全球担当等方面。在道路选择上,中国式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道路;在价值追求上,中国式现代化明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文明形态上,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了对“传统—现代”二元模式的超越;在
[内容提要]学界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性"这一重大理论命题已展开开创性探索,形成双重研究进路:在概念解析维度,部分学者聚焦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这一核心范畴,尝试揭示其内涵要义;在关系阐释层面,部分学者着力破解二者的契合机理,围绕本质属性、生成逻辑、表征维度、实践向度、价值意义等核心命题搭建分析框架。总体观之,现有研究呈现理论建构与实践导向相统一、文本诠释与比较分
[内容提要]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论述是在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处于转型时期、“三农”面临现实困境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其理论基础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乡村社会治理的经验积累,实践基础蕴含着习近平知青岁月的三农情怀及农村基层工作的积极探索。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论述呈现出思想价值的人民性、思想内容的广泛性、理论内涵的创新性、逻辑结构的系统性等基本特征。习近平关于乡村振兴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主要表现为:继承和发展了
[内容提要]民族观点与阶级观点的相互关系是马克思恩格斯国际主义原则的核心问题。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形成了国际对立的世界历史时代,各国无产阶级只有联合起来共同推翻资产阶级的国际统治,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无产阶级才能获得真正的祖国和民族特性。马克思恩格斯在总体上把阶级观点置于主导地位、民族观点居于从属地位的同时,也阐明了在现代民族国家尚未建立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各国资产阶级担负着
[内容提要]历史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是唯物史观的“高阶”问题。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之争与“思想原象”之辩反映历史辩证法所指向的关键议题。历史地看,马克思、恩格斯历经长期思想转变,在众多文本著述中形成对唯物史观基本方法的多维释义,即于“国家—社会”珍域、“阶级—革命”轨面及“个体—社会”线索中分别揭明“直接生活”与“物质生产”“历史时代”与“经济生产”“个体生活”与“社会生产”间的内
[内容提要]对无产阶级的关照和研究是历史唯物主义产生和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重要线索。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之所以突然提出“无产阶级”这一概念,是因为马克思整体的历史观发生了改变。这固然与外在理论和外在环境有着直接性的关系,但是也离不开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时期对以法国大革命为代表的客观历史的系统研究。马克思从对历史和政治材料的摘录和体悟中初步认清了历史
编者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家的考证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的重要内容。清华大学和辽宁人民出版社2019年推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100卷)系列丛书,在收集、整理和考证1949年以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文译本的过程中发现,有些早期中文译本的译者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不为人知,有些译本的译者则由于缺乏考证而产生了讹传。为此,本刊特别推出一组文章,分别考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翻译家王唯真、
[内容提要]莫师古版《国家与革命》是众多中译文版本无法绕过的经典母本,莫师古与列宁著作的翻译出版渊源颇深。通过查勘研究管见,一是“莫师古”(莫斯古)疑是借莫斯科谐音托志,既表明众多译者身在莫斯科、心系祖国的赤子情怀,也体现不要师古而要以马列主义为师的革命心态;二是“莫师古”(莫斯古)常与莫斯科外文出版社相伴而现,莫师古并非专指某个译者,特指译者集体的笔名更为顺理成章了,反映出“集体翻译,各自校译”
[内容提要]《工资价格及利润》中文译本的译者是朱应祺、朱应会,查阅民国史志、传记等资料,二者名字、生平、事迹记载寥寥可数,且部分简介错误、冲突。经实际考察汝城大村,翻閲《朱氏族谱》得知,二位先生系湖南汝城大村朱氏三十七世堂兄弟。他们日本留学毕业后,满怀救国救民之志与林伯渠、徐特立、李达等爱国开明人士交往密切。朱氏兄弟凭借扎实的日、德文字功底合译了该著,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在中国传播作出了不可
[内容提要」近年来,我国学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及其历史研究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的具体视角也越来越深化。已有成果在构建马克思主义传播史研究总体框架的基础上,从整体性视角,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基础、前提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传播的特点和影响;从传播学视角,分析了传播的主体和载体特点;从考据学视角,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在中国和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情况,整理出版了一大批
[内容提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个长期而重大的时代课题。在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同时,应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的“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等重大战略部署,在广大教师中倡导思想政治教育终身化的新理念,形成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和加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工作良性互动的有效体制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终身化,既继承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