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清代书学的关注焦点一直集中在碑学和帖学之间。晚清以来的部分书家,以康有为充溢着变法思想的《广艺舟双楫》为显论,对碑盛帖败的革新变化予以了强烈的鼓吹,利用《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对与“古学”相类的帖学进行批判,并通过“同化”王羲之、贬斥唐碑来宣扬碑学主张。在碑学理论大行其道的同时,帖学并没有消亡,从晚清士人对《阁帖》和《兰亭序》的多处跋记中可以看到,尊崇帖学的传统审美观一直以一条
【内容摘要】启蒙思想家梁启超倡导的“新史学”赋予了近代文化史以新的生机,此时书史研究领域亦受其沾溉,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点。继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后,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谈月色《近三百年书法变迁谈》、麦华三《十四年来书法之面面观》等突破了以朝代分期而论的研究成果来轸方遒。时间单位的变化意味着书史研究的学术视野和方法论开始了由“君史”到“民史”、由主观到客观等方面的维新。 【关键词
【内容摘要】民国时期书坛轰动一时的《章草草诀歌》案,系王世镗、靳志二人在民国十四年(1925)至民国二十三年(1934)的八年内,与卓定谋、余绍宋、罗复堪、林宰平等人发生的纠纷冲突,因王世镗突然下世,此案最终草草收场。后人或困于罗、卓跋语,或限于文献缺失,相信《章草草诀歌》系明季人增改《百韵歌》后之妙品,这种判断距离事实真相甚远。时人靳志作为《章草草诀歌》原作者王世镗至交,在获悉友人名誉受侵时,主
2024年10月19日至20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首届新时代艺术学(书法)博士学术交流与展览系列活动”在河南偃师张海书法艺术馆成功举办,此次活动倍受社会关注,这是国内首次举办的书法博士系列论坛与展览活动,具有重要意义。本刊特将“艺术学(书法)博士学术交流与研讨会资源博导专场”与“国际书法博士论坛”概况综述刊出,以飨读者。 一、艺术学(书法)博士学术交流与研讨会资深博导专场 在新时代的文化
【内容摘要】“传承与创新——首届全国艺术院校书法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在广西艺术学院召开,会议汇聚了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他们聚焦高等书法教育现代化转型,集中探讨了高等书法教育现代化转型的挑战与机遇。研讨会涉及书法学科发展、教育体系建设、课程设置等多个方面,此次会议为书法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书法教育;书法学科建设;书法课程设置;书法教育现代化 引言 “传承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获文艺学专业博士学位,于北京师范大学书法专业做博士后研究,之后留校任教。著有《玄理与书道——一种对魏晋南北朝书法与书论的解读》等。中国书法家协会第八届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副会长兼基础书法教育分会会长。
【内容摘要】在书法教学中,口传手授与范本临习是基本的教学环节,它们构成互补的关系,而非在不同历史阶段前后相替的关系。口传诉诸“言”,手授的过程则可视为一种“象”,能够在何种程度上领会其中的“意”取决于受教者本人的临创经验和领悟能力。只有直面范本并潜心取法,才能让教学中的言说和示范达成更好的理解,也才能不囿于既有的言说和示范而别开生面。 【关键词】口传手授;范本;书法教学 引言 书法教学有哪些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君子”是对有道德之人的美称。君子而至于成“学”,恐有些人不能理解。然而这是中国传统学问的一大特点。笔者在《国学厓略》中提出,可以从四个维度看国学:一、小学和大学;二、三教百家;三、四部三学;四、文史哲工艺。梁任公说,治国学有两条大路,一曰文献之学,一曰德性之学。文献之学就是广义的小学,德性之学即是大学,也可称之为君子学或伦理学、道德学。梁任公认为:“德性之学应用内省及躬行的方法
【内容摘要】北魏初期虽“未遑文教”,但在多元化背景及中原士族影响下,北魏皇室书学教育亦得以开展,置身中古史大背景下,皇室书学教育又始终围绕地域、家族与学术三者。以“元氏墓志”为代表的北魏皇室经典书写材料,侧面反映出北魏皇室成为南风北渐的主要群体之一,又体现出对书学教育之侧重。旨在从北魏皇室书学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书学教育的方式与内容,以及其对当时与后世的影响作为系统的梳理与探讨,以期对学界了解北魏
【内容摘要】“行书”观念和王羲之行书地位问题是书学史上一个重要议题。文章依据相关史料对行书观念和王羲之行书地位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得出以下认识:行书至迟在东汉晚期已发其端绪,然人们对“行书”观念的认识确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行书”始于“笔势流行”之意,王羲之应该说对行书的定型和流行功莫大焉,其行书《兰亭集序》亦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然而关于其行书地位问题在南朝和唐代以后却有不同的认识,这种变化和唐太
【内容摘要】法帖刊刻是复制书法作品的常见方式,苏轼尺牍书法刊刻于法帖之上是后人认可其书艺、人品的重要表现。因为载体的改变,将书作刊刻上石之后,不免会与墨迹本产生差异,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苏轼尺牍书法的真实性与唯一性。法帖刊刻对尺牍墨迹的改动主要体现在改变尺牍行款与平阙、漏刻与增加印章、笔画形态失真变形几方面。探究法帖刊刻对苏轼尺牍墨迹的改动,可以还原法帖与墨迹之间的差异,厘清苏轼尺牍在流传过程中的递
【内容摘要】敦煌悬泉遗址墨迹丰富,出土简牍中纪年最早的为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最晚的为东汉安帝永初六年(112),因此被称为悬泉汉简。值得注意的是,T0409探方附近中的部分简牍、纸文书与楼兰晋简、《急就章》、锺繇书风相似,应是西晋初期墨迹。此外,I91DXT0309③:226简中出现“会稽”二字,河西走廊中的“会稽县”建于元康五年(295),可以确定此简写于元康五年(295)以后,此时悬
【内容摘要】董其昌《草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辞卷》是董氏颇多墨迹中少见之风格。通过董其昌行迹以及学书经历可推断出此作作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左右。董其昌对前代诸家汲取不断,但能够汲古而出新,此作便是证明,它体现了董氏“空旷散远,天然奇崛”的书法艺术特点。董其昌一生中多次以苏轼“赤壁三咏”作为创作题材,其与苏轼在赤壁有相似的经历和感悟,由此产生“赤壁情结”。这或许促使董其昌完成从政治家人格向艺术家人
【内容摘要】晚明书家黄道周与倪元璐,因人品卓绝、书名显赫而并称“黄倪”。二人自1622年会试相识,进士及第后共入翰林,相学互益,常以诗文相赠,互致襟曲。现通过对朗庵林熊光所藏《黄倪合璧册》的考察,并结合日本学者河内利治、松村昂的相关研究,探讨二人在诗书上的“人书并重”与“忠烈英杰”之气象,以期揭示该册页的历史内涵,为黄道周与倪元璐的生平、交往及其书学研究有所补益。 【关键词】《书论》;《黄倪合璧
【内容摘要】魏锡曾的《绩语堂碑录》是以“录文”为体例的金石学著作,其中收录金石范围较为广泛,时间上从汉至南宋,涉及八个朝代,以唐代碑刻为主。《绩语堂碑录》对金石著作中错误的记载进行了校补,运用史籍与金石参稽互证的考据方法,著录特点是表现出了对唐碑的重视,并且体现了晚清金石学群体化的研究模式。 【关键词】魏锡曾;《绩语堂碑录》;金石学 魏锡曾,字稼孙,生于道光八年(1828),卒于光绪七年(18
在今天,想要界定史学研究的范围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在“新史学”的关照下,任何一种研究都变得多维而立体,甚至很难去判断应使用哪些研究方法、运用什么样的研究理念才能准确表达。事实上,历史本来就很难再现。史学研究最大限度彰显着后来者对历史的人文理解和理论阐释,好在今天研究者有着一种“回观历史”或者“俯视历史”的优势,才能弥补研究所存在的不足。同样,书法史研究隶属于这样的范畴,既要满足书法历史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