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小麦产业整体已经处于世界先进行列,但仍存在一定的短板,亟需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和加强。在介绍我国小麦产业基本面和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研发新进展的基础上,对我国小麦产业科技研发进行了展望:一是不断完善全产业链创新能力,强化小麦产业科技装备;二是加速实用管用科技措施落地见效,通过推技术提单产带动新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三是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强化小麦产业韧性。 关键词:小麦产业;科技创新;科技研发
摘要:小麦生产关乎国家粮食安全,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甘肃陇南越夏区是小麦条锈病常发易变区和新小种策源地。通过系统回顾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立足陇南越夏区开展小麦条锈病研究60年来的进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旨在更好保持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小麦条锈病研究在国内影响和地位,为持续引领甘肃省小麦条锈病研究提供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小麦条锈病;研究进展;机遇;挑战;
摘要:为了持续推进寒旱区冬小麦品种选育与应用,以陇鉴系列冬小麦品种为例,回顾和讨论了陇东地区冬小麦育种目标、基因背景来源、主要方法措施、品种改良进展和推广应用情况。提出今后的冬小麦育种工作应以抗旱优质为主,兼顾抗条锈病、白粉病等的育种目标,采用辅助选择和多生态鉴定方法相结合的后代选择方法,保持抗寒抗旱和抗条锈病的优势,同时要加强矮秆丰产品种、抗白粉病品种的筛选,加快寒旱区优质小麦推广应用。 关键
摘要: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上最主要的病害之一,培育抗锈新品种是提高产量和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有效促进了小麦重要性状相关基因的挖掘与利用。通过阐述了细胞工程、染色体工程、分子标记、基因编辑、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技术在小麦抗锈相关性状改良和应用中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小麦抗锈育种中尚需解决的问题,旨在为生物技术在甘肃小麦抗锈育种中的应用及其发展提供支持。 关键词:生物技术;小麦;抗锈育种;基
摘要:为实现旱区春小麦种植生产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依托大田试验,研究不同覆盖措施秸秆带状覆盖、地膜覆盖、秸秆碎秆覆盖和对照露地平作对旱区春小麦产量及碳效率的影响,并对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与露地平作相比,地膜覆盖显著提高了生育期春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增幅为37.58%;秸秆带状覆盖提高了小麦开花期和收获期干物质积累量,增幅分别为32.65%和9.83%。秸秆碎秆覆盖、地膜覆盖千粒重较露地
摘要:为研究陇东特殊干旱气候条件下抗旱育种的进展与现状,选取近20 a陇东旱地选育的14个冬小麦新品种(系)为材料,以籽粒产量抗旱指数等为全生育期抗旱性鉴定指标,在旱棚进行全生育期干旱胁迫试验。结果表明,陇育4号和宁麦5号抗旱指数在1.100~1.299范围内,抗旱级别为2级;陇育7号和陇鉴387抗旱指数在0.700~0.899范围内,抗旱级别为4级;其余10个材料抗旱指数在0.900~1.099
摘要:为探索化学调控剂在冬小麦生育进程中的作用,利用吨田宝或磷酸二氢钾分别在冬前3~4叶期、起身期和灌浆初期处理小麦,观察其对生育期、生育动态、主要性状和产量等效应。结果表明,在冬前3~4叶期喷施化学调控剂可以促进冬小麦生长发育、构建冬前壮苗;冬前3~4叶期和起身期同时喷施更利于增加有效分蘖、降低株高防止倒伏。起身期和灌浆初期同时喷施化学调控剂可有效增加穗长、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显著提高产
摘要:为筛选出高产优质的春小麦新种质资源,丰富黄土高原旱作雨养区春小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以149份春小麦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研究其遗传多样性,分析性状间相关性,并运用聚类分析法筛选出高产优质的春小麦种质资源。结果表明,149份春小麦种质资源的10个品质性状(籽粒灰分含量、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淀粉含量、降落数值、硬度、容重、湿面筋含量、弱化度、沉降值)的多样性指数介于1.
摘要:优质、节水、广适品种是河西走廊灌区及相似生态区春小麦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陇春44号是以99W77-6-1-2/龙96-4839//m248为三交组合,采用系谱法选育出的春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在2020—2021年甘肃省西片水地春小麦区域试验中折合产量为8 263.8 kg/hm2,比对照品种宁春4号增产10.2%;生产试验产量达8 753.9 kg/hm2,比对照品种宁春4号增产9.0%。节
摘要:甘陕宁毗邻地区寒旱气候频发,又是冬小麦适种区,亟须培育出高产、多抗、广适小麦新品种。冬小麦新品种陇育12号以陇育5号为母本、太13907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2017 — 2019年参加甘肃省陇东片冬小麦区域试验,2 a 14点(次)平均折合产量5 170.50 kg/hm2,比对照品种陇育4号增产12.20%。2019 — 2020年度参加甘肃省陇东片冬小麦生产试验,平均折合
摘要:为解决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小麦生产“旱、寒、多病”等问题,创制适应逆境环境的“抗旱节水、耐冻抗病、高产优质”兼容性的小麦品种,以平凉43号为母本、中41-42为父本杂交,经水旱交替胁迫、多点穿梭,选育出冬小麦品种陇麦671。在2018 — 2020年进行的甘肃省陇东片冬小麦区域试验中,该品种2 a 13点(次)平均折合产量为4 981.5 kg/hm2,较统一对照品种陇育4号增产12.2%;在
摘要:为了促进旱地春小麦新品种的更新换代,实现小麦抗旱、抗病、丰产、稳产,以定西35号为母本、甘春25号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法选育出了旱地春小麦新品种会宁22号。该品种生育期107 d,株高115 cm,穗粒数31粒,千粒重48.8 g。在2019 — 2020年甘肃省旱地春小麦区域试验中,会宁22号平均折合产量3 772.80 kg/hm2,较对照品种西旱2号增产7.58%;在2021年甘肃
摘要:为了探究春小麦苗期的耐盐状况及其生理特性,为耐盐品种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以6个春小麦品种(系)为材料,研究其在不同浓度NaCl胁迫下的生理特性及耐盐状况。结果表明,NaCl浓度为0.9、1.2 mol/L的高盐胁迫后第20、30天,所有供试材料均枯萎死亡,说明春小麦对NaCl胁迫的耐受浓度不能高于0.9 mol/L。随着NaCl胁迫强度增强和时间延长,叶绿素含量逐渐下降,但在NaCl浓度为0
摘要:兰天系列冬小麦品种以其优异的抗条锈性、较高的丰产性、良好的抗旱抗寒性、较好品质和较强适应能力,在宁夏南部山区得到广泛种植,其中兰天26号、兰天32号、兰天134成为宁夏南部山区冬小麦第4次更新换代主导品种,为区域粮食增产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在宁夏南部山区引种成功并得到大面积种植的13个兰天系列冬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抗逆性、丰产性、品质等性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宁南山区引进推广种植兰天系列冬小麦应
摘要:为研究筛选甘肃河西地区浅埋滴灌条件下春小麦最佳播种量,以宁春4号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播种量对浅埋滴灌条件下春小麦产量构成、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浅埋滴灌宽幅匀播栽培条件下,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春小麦的株高也随之逐渐提高,穗长和穗粒数随播种量增加均呈先增后降趋势。春小麦播种量为675万粒/hm2时,穗长最长,为8.02 cm;穗粒数最多,为38.05粒;千粒重也较高,为39.4 g;折合
摘要:为了探讨西北黄绵土区长期定位施肥对冬小麦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40年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基础,研究了不同研究了不同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西北黄绵土区施用有机肥有明显的增产作用,氮肥和磷肥是限制小麦产量和生长的重要因素,钾肥对小麦的增产作用不明显。施用化肥能提高小麦籽粒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单施氮肥、在有机肥和氮肥配施的基础上配施磷肥和钾肥都会降低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
摘要:条锈病是威胁小麦生产安全的重要病害,不断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最绿色、经济的防治措施。为了发掘新抗源,2013 — 2023年对376份国内外小麦种质进行了连续10 a的抗条锈病鉴定。结果显示,表现抗病的材料有88份,占供试材料的23.404%。筛选出免疫及高抗材料26份、中抗材料62份、慢锈材料192份。在含已知抗锈基因的材料中,携带有Yr3、Yr5、Yr15、YrZH22的材料表现为免疫和
摘要:为明确冬小麦新品种陇鉴9828苗期抗条锈性基因类型及其数量,为该品种抗病基因的合理应用提供支撑。2022年对小麦遗传群体(铭贤169/陇鉴9828)的F1、F2单株及其双亲材料的幼苗分别接种CYR34、CYR32及新菌系ZS的单孢菌系,进行抗条锈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陇鉴9828苗期对条锈菌CYR34、CYR32表现中抗,对条锈菌新菌系ZS表现高抗,铭贤169表现高度感病。分别接种条锈菌CY
摘要:为了研究小麦株高与赤霉病抗性等表型的相关性,以兰天33号为对照,在自然发病条件下,选用甘肃省陇南片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中的16个小麦品种(系),研究了供试小麦抗赤霉病性与株高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株高对赤霉病的抗性影响较大,植株较高材料抗性相对较强,兰天48号尽管株高较低,但抗病性也较强。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株高;抗性;相关性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献标志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