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将巩固文化主体性贯穿建设全过程,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从整体上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贡献强大精神力量。从巩固的理据看,文化主体性是理论、历史与现实多重因素作用的必然结果。从巩固的理路看,文化主体的自觉意识、精神独立自主和守正创新的实践原则,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主体性强有力的体现。新时代文化主体性的巩固不能仅停留在理论阐释层面,而要通过推进文化建设实践变革,着
摘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是增强国际传播亲和力和实效性的主要路径。为了减少国际传播过程中产生的“文化折扣”等价值损耗现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可以通过精准化传播实现价值增值。文章基于传播主体、内容、受众和叙事方式等维度,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精准化的关键要素、困境,进而从增加精准传播主动性、精准选取传播内容、创新精准传播方式、以多元传播矩阵助力精准传播等
摘要:基于民族走廊与板块学说,中华文明应被看作是由山地文明、草原文明、农业文明和海洋文明所构成的文明体系,四种文明的融合对中华文明特征的形成与演进至关重要。因人类发展的需求,四种文明通过贸易往来形成互补、通过民族走廊沟通实践经验、借助人群互动达成文化交流,四种文明的融合促进了不同区域的物质、技术与文化共享。当前,四种文明的融合研究与均衡发展成为重要议题,应当在文化强国视野下,进一步挖掘海陆文明的融
摘要:2024年5月,国际哲学院前院长、现荣誉院长尤里·佐夫科(Jure Zovko)教授在北京与我国第一位国际哲学院院士、现荣誉院士邱仁宗教授进行了一次对话,就生命伦理学当前面临的多重挑战展开讨论。内容涉及哲学如何成为改变世界的哲学、科学价值中立、智人物种基因组增强、伦理规范是否威胁科学研究自由、世界观的第三次去中心化、脑神经研究结果是否否证了自由意志的存在、对主要伦理学理论的评价、实践伦理学的
摘要:随着世界步入现代化及西学渐入中国,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面临着伦理主体如何转化为实践主体的任务。新儒家要么把心性的主体改造为意志的主体,要么陷入理性和“觉知”的二元结构,难以真正解决思想的客观性问题。在批判改良派和革命派分离知与行的基础上,冯契把金岳霖的“得自”经验和“还治”经验革新为“得自”现实和“还治”现实,人的能在活动指向了感性之“所”,理论和现实得以统一,主体在掌控知识中获得自由感,达
摘要:自孔子以后,伯夷、叔齐便被当作“古之贤人”广为历代学者颂扬。有别于此,法家在对待伯夷的问题上采取了极为特殊的策略:驱逐。这并非因为伯夷违背了某项法令,而是由于他的出现削弱了法的适用性,破坏了法制和国家政治运行的基本逻辑。通过分析法家对“伯夷”问题的特殊处置,既可以看到法家政治哲学的基本视角和主要思路,也可反思法家思想:一是法家政治哲学的极化思维,包括法家对人性问题、政治现实、法制手段和国家构
摘要:因环境污染或生态损害造成的环境问题具有二元性,环境侵权表现为对私主体的人身或财产侵害,生态环境损害表现为对生态环境自然平衡性的危害。环境侵权通过《民法典》私法体系救济,生态环境损害通过公法责任来规制,在传统法律理念与部门法的影响下,环境法律责任在私法与公法中都以重罚主义为基本路径,且通过转引致的责任形式。重罚主义与转引致的责任形式并不能促成环境规制目的的达成。建立以“修复生态环境”为中心的环
摘要:我国已逐步构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形成“自愿披露+强制披露”的混合披露模式。由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立法的不完善和标准的不统一,当前我国司法解决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纠纷存在救济理念落后、软法规则居多、诉讼主体范围狭窄和适用诉讼类型单一等问题。ESG的深入发展为更新企业信息披露纠纷的司法规则提供了思路,可以借助ESG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改良司法救济理念,将ESG软法规则适度硬化,用以补强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