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暑热,雨水渐盛,草木更加葱笼,瓜果开始飘香,有了秋的气象。自然界周而复始,春耕秋藏,是自自然然的运行。一个人的成长足迹也应该是这样。潜学徐行,不断向着前方的目标而努力。 本期《虚构空间》栏目推出了的中篇小说《拿捏》,小说从女主人曹晓妞爱情受挫的经历探讨了人生的无常和人性的复杂,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波折可能就在觉察不到的阴差阳错中。“村花”曹晓妞被有艺术天分的知青王新宝吸引,她利用家族的关系帮助心
一 扯起咸水村村花曹晓妞的故事,就无法忽略她伯父曹庆学、她爹曹庆晖当年那段不寻常的过往。 那年,日军攻陷洛阳城后的五月中旬,开始向周边几个县城派驻兵力,其中就涵盖洛阳以西的宁阳县县城,而咸水村紧临洛阳至县城的“官道”南侧。 消息不翼而飞,村中百姓惊惶失措。儿个大姓的族长商议后,安排全村两千多口人藏匿于村南咸水坡后面的咸水沟里,由村里的青壮年在咸水坡上轮流站岗放哨。这当中就有正值青春、血气
南宋初年,年事已高的宋高宗赵构急于解除《绍兴和议》里“宋向金称臣”的条款。金世宗完颜雍刚登基,急于稳定内政发展生产,也想尽快结束完颜亮发起的宋金战争。于是,被后人称为“文章、治政和棋艺三绝”的一代贤相洪迈走向历史前台,开始演绎了一场宋金和议的大戏…… 一 乌云厚重,寒鸦不飞,大雨一直在下。宋绍兴三十二年四月的天空,一直笼罩在烟雨迷蒙中。一条大船在水波荡漾的运河上缓缓北行,一位身体微胖的中年官员
程晓阳站在自贡彩灯公园门口,深吸了一口熟悉的咸湿空气。二十年了,这座城市的味道依然没变一—盐的味道,汗的味道,还有记忆里永远抹不去的,她发梢间淡淡的栀子花香。 “先生,要买票吗?”售票窗口里探出一张年轻女孩的脸,打断了他的思绪。 程晓阳掏出钱包:“一张成人票,谢谢。” “您是来参加国际彩灯节的吧?”女孩一边找零一边热情地问,“今年的灯会比往年都壮观,特别是主灯区‘千年盐都’主题,听说用了最新
一 那年国庆和中秋双节假期的最后一天,秋风缠绵,细雨如丝,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湿漉漉的凉意。那天,我再次接到了冯长河的邀请,让去他家一趟。他之前约过我几次,说是有些事要向我请教。我心里琢磨,无非是关于建筑行业的法律法规,或是那些让人头疼的政策性问题。 我如约去了故乡龙马河畔的冯长河家。冯长河是冯家的长子。许久不见,这家伙如今可真是威风凛凛!一米八的个头,挺着个圆滚滚的大肚子,头发梳得油光水滑,西装
舒足鞋厂大门上方悬挂着大红灯笼,阳光下,金字春联灿然生辉。小罗和老板韩阳正在厂门口燃放烟花爆竹,“里啪啦”的鞭炮声和空中绽放的烟花,给今天这个大好日子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 待李东方走近,小罗笑嘻嘻地接过他手中的行季。李东方看着韩阳一脸的笑容,笑着说:“老板,新年好!”韩阳也马上笑着说:“新年好!新年好!”又关切地说:“坐了一夜的车,快回宿舍休息去吧!” 李东方笑着点点头,和小罗相跟着往宿舍里
寇燥熵提着包,跟着人群出了火车站,坐上了一辆出租车。 大学毕业好几年了,因没找到好工作,挣的钱少,她觉得回乡没面子,便一直没回家。每次往家打电话,都是弟弟接。问起母亲身体,弟弟总说:“妈身体很好,能吃也能干。她要和母亲说话,弟弟便说:“咱妈出现了恐慌电话的毛病,不肯拿电话,让我传话,说知道你平平安安的就放心了。”寇熵熵觉得不对劲,哪有这种病。这回过年,她说什么也要回家看看。 车到家门口,没等她
端午节刚过,天就骤然燥热起来。两个多月没下一场透熵雨,芒种早过,地里的玉米却迟迟种不下去。哎呀!情不中,麦茬又深,咋种?张庄的张老汉恨恨地嘟噻着。 天不亮,他就从瓜庵那张破床上爬起来,挑起水桶去几百米外的小河边挑水浇瓜。小河几近断流,张老汉在河床里挖了个一米多深的坑聚水。每天早晚十来趟,全靠这点水吊着西瓜秧子的命,不然早就拔掉烧锅了。 日头一露脸,就火辣辣地照在张老汉黧黑的脸上,汗珠子顺着沟壑纵
高中毕业后,我没有考大学。按当时的政策,我是长子,不用下乡当知青,只用等着年底分配工作。 从小学到高中,我的班主任大都是语文老师。也许是这个缘故,我的语文课学得好,我写的作文老师经常当范文让同学们看。初中时,我就盼着哪天能把写的文章变成铅字。 写文章要多读书。等待分配工作的那段时间,我几乎天天到阅览室。我喜欢看报纸副刊,好的文章我默默地背。我兜里经常装着本子,看到优美的句子就摘抄下来。 一天,我
七月是火红的,七月是热烈的。七月的第一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的祝福信息和视频刷爆了朋友圈和微信群。在这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单位举行专题仪式,为我颁发“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让我十分感动、激动。捧着这枚闪闪发光的纪念章,一股暖流遍及全身。50年的风雨历程,让我从一个农村青年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上校军官、省委机关的处级干部,我由衷地感到知足、骄傲和自豪。 回望来路,岁月如歌。在襄渝
娘一句,世间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我便循着娘的话,想去探个究竟。 在烟波浩渺的南洞庭湖畔,有一个地方叫湘阴县城,距县城12华里处有一个。里有个姑娘叫翠花,她上有四个哥哥,下有四个弟弟,在家里的地位造就了她的任性不羁的性格。她不喜欢像别的女子那样藏在闺房绣花织锦,她喜欢划船。15岁时,哭着闹着要家里给她买了一条小木船到洋沙湖去荡渡船。从此,翠花与水相伴,撑船为生。 洋沙湖上岛屿、浅滩、
离开南极后,南极那片极致纯净的极寒大陆与海洋,从此深深地刻在脑海。 南极之美,美得不可思议。碧海晴空时,蓝白纯净,水天一色。阴云密布时,浓汁淡墨,浑然天成。上一秒阳光和煦,下一秒风雪交加。南极之美,美在变幻莫测。瞬息万变的风云,极致幽蓝的冰川,憨态可掬的企鹅,追逐船桅的信天翁,慵懒呆萌的海豹,偷吃企鹅蛋的贼鸥,猎杀海豹的虎鲸,还有天堂湾的魔幻绮丽,每时每刻都会上演一场视觉盛宴。 被盛夏撞来的冰
春阳透过稀疏的云层,斜照在大洋对岸一个小镇的郊外。我独自漫步,不知不觉来到了一片杂树林边,不少枝条上都缀满了成串的小白花,微风拂过轻轻摇曳,好像对我微笑传语。我心中一喜:这里也有家乡的洋槐花?我贴近端详,那花却远逊于家乡槐花的洁白晶莹,嗅着更没有家乡槐花那种略带黏土气息的馨香。好失望。这空欢喜像极了人生常见的戏码给你七分相似的外形,偏独缺那三分真正的精魂。 但这似是而非的偶遇,却像一根无形的线,
蝉声从窗外树梢渐渐涌起,我醒了。这声音如伏天酷热的波浪,带着尖锐的毛刺感,溢 进半开的窗户,一层层缠绕在耳畔。有谁能在这音波的滚滚侵袭中安然入睡呢?我只好睁开 眼睛坐起来。夏日的晨曦,竟不由分说地被这声浪席卷了,声浪又裹挟着阳光,白里透红,远 远望去,有些许火烧云的感觉。 蝉鸣极富穿透力,黏附在耳膜上,扯也扯不掉。它们毫不客气地霸占了我的耳朵,仿佛无形的鼓点,敲击着每一个沉闷的夏日早晨。这声音
老舍先生曾在《有了小孩之后》一文里,用一句精准的话描摹了带娃的极限:“到了五点钟我已没有人味。”那是与一个学龄前幼童缠斗七八个小时后的真实写照。若以现代人体能(尤其是精神韧性)的承受极限值来衡量,一个精力充沛、学业压力加身的学龄儿童,其威力足以将这个“丧失人味”的时间点提前。通常在孩子放学的第四个小时左右,那根名为“母性”的弦,便会在持续的、高频的、琐碎的摩擦中,发出不堪重负的崩裂之声。 昨晚那
1990年12月中旬的一个下午,我正在教室上自习课,突然感到后背一阵刺痛。我努力用手去缓解,但是却找不到具体部位。正觉无助之际,同桌轻轻拍了我一下,我抬起头,发现哥哥正站在门口朝我挥手,他让我赶快去见奶奶最后一面。 学校距我家不近,那天哥哥使足了劲,只用了十分钟便带我回到了家。我顾不上气喘吁吁的哥哥,径直跳下他的自行车冲进家门,但奶奶已永远闭上了双眼,没赶上见最后一面。 1925年,奶奶出生在
一 人间祝福最多的常用语莫过于“家和万事兴”,但这并不容易,也许家人间太亲近,所以相处的难度甚至比同事或朋友间更大。 说到家人间的相处,首先就想起母亲与外婆。我小时候,母亲常邀外婆到我们家住一段时间。一是亲人相聚,再就是外婆可以帮我们做很多家事,尤其是缝补一类的技术活。那时外婆50多岁,身材弱小且何偻,头发灰白,常拄一根拐杖,步履跚。我现在很难想象她这个年龄为何显得那么老态。她在我们家典型的形
一 我和张爱萍是1982年秋天一起考进淮阴师范的同届同学。 当年,我们刚初中毕业,只有十五六岁,就懵懵懂懂地走进了这所校园。在淮师三年,我和张爱萍并不认识,她是泗洪(后划归盱眙)人,而我来自泗阳。她在普师(一)班,我在普师(三)班。毕业后,大家都各奔东西,加上当年交通和通讯不发达,同学之间相互交流来往不多。 后来听说她在书法领域特别是小楷上颇有成就,在淮安乃至江苏,张爱萍的名字在书法界几乎是
我从小爱读《三国演义》。书中历史人物众多,无不让我心生仰慕。其中,张飞是我最喜欢的三国人物。“张飞穿针——粗中有细”,这句是在我的故乡如皋流传已久的歇后语。每每听到,我便情不自禁地想起父亲。探究缘由,倒不是因为父亲在煤矿工作时,常常把脸染得黑乎乎的,像张飞一样,而是因为他善作女红,手持针线缝补衣物。 父亲手中的针,有太多感人的故事。那些故事的源头,则是爷爷手中的笔。那是多年前的往事,徐州韩桥煤矿
去年盛夏,我随儿子转学的风,似一片飘零的叶,飘进了南京这座城。往昔生活的井然有序,如一幅渐远的画卷,让我满心眷恋;而未来宛如隐匿在云雾中的山峦,朦胧之中难以辨认,令我忐忑难安。 雷厉风行如我,仅用两日便将新家与新工作安置妥当。闲暇时,我漫步于小区,似一只初落新园的蝶,探寻着新环境的芬芳。蓦然间,墙角边、绿化带内、路边,那一丛丛、一簇簇蓬勃的野菊花闯入我的视线。它们似一群绿色的精灵,在风中轻盈舞动
那年,我跟随父亲去农村姑奶家。推开破旧的房门,一个瘦小的身影映入眼帘。她就是袁妞儿,我的表妹,因患侏儒症四肢短小,身高远不及常人。八岁的她蜷缩在灶台前烧火,灶膛的火光跳跃着,映照着她那与年龄不符的成熟脸庞,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如此特殊的小表妹。表妹的家庭状况极为艰难,为了给姑奶、姑爷治病,家里更是入不敷出。那用碎布拼成的书包和用旧挂历包的书皮,默默诉说着这个家庭在贫困中的坚持与无奈,仿佛也在预示着表
年初工作有变动,简单讲就是被开除了。新工作工资降了三分之一,估计还完房贷每个月只有狠狠控制消费欲才够生活。可大城市里,除了消费,我几乎找不到别的感受自我存在的途径了。因为入职日期还没到,只好精疲力尽地回父母家休息几天。躺在上小学时妈妈给我买的床上,想到当时我挑的这张床头有巨大的粉色蝴蝶结软包的床,花掉了她一个半月的收入。父母对我一向竭尽全力,想到这我就觉得或许我的窘迫跟经济下行没关系,只是我自己“
鹿邑的白果树也称银杏树,树龄已达2000多年了,在豫皖两地久负盛名,被称为“树王”。它也是道家文化发源地——鹿邑县的一处著名风景区。它位于县城北约9公里处的惠济河孙营大闸南岸。不时有文友前去打卡,晒出一幅幅白果树精美的图片,深深吸引了我,也引起我极大的兴趣。我想,何不抽时间亲而往之,目睹一下被当地人尊称为“树神”的白果树呢? 一日暖意融融的下午,有朋友相邀前去白果树,我便欣然同意。因距离县城不远
作者简介: 郑旺盛,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河南省直作协副主席、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同时担任时代报告杂志社常务副总编,为鲁迅文学院第24届高研班作家。出版有长篇文学作品《庄严的承诺:兰考脱贫记》《光明的道路》《劳动者的荣光》《小村大道》《老君山人》等十余部。曾荣获《人民文学》报告文学奖、中国短篇报告文学奖、中山杯世界华人长篇报告文学奖、首届中国工业文
作者简介: 刘国莉,河北省南皮县人。主要从事期刊出版与文艺传播研究。20世纪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作品发表于《人民日报》《诗刊》《星星》《诗选刊》《绿风》《诗林》《诗歌月刊》《西藏文学》《天津文学》《鸭绿江》《山西文学》《当代人》《西部》《莽原》等报刊多次入选多个版本并获奖,主编多个年选选本。著有诗集《雪的世界我来过》等。现为《渤海风》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漫步孙武湖 木栈道引向水边,
作者简介: 吕文宾,男,笔名晓雨,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鸭绿江》《大江文艺》等刊物。 晨露 晨,郁金香的叶儿 挑着剔透的露珠 折射着花的海洋 每一颗,都像是自成 一体的微缩宇宙 我俯下身凝视 这晶莹圆润的水珠里 浓缩着我凝神的脸庞 可未及我多看一眼,日光渐炽 露珠便倏忽消逝 只留下微润的叶儿和指间一点 转瞬即逝的凉意
船 薄荷 父亲是一条船,没有船桨 也没有帆 父亲划船的时候,父亲是船的帆 也是船的桨 父亲老去的时候 漂流在水里 是船的宿命 向日葵 姜非 即便正午的太阳太过灼热,他的眼已经无法睁开 睡梦好像还在他的躯体里,和疲惫一样 完全没有消散。昨天,以及前夜。 他沿着轨道反复 滑行,他们用尖锐的低语背对着划伤他 他应该流血但没有, 他的黑暗在土壤里与养分 混合。要么是狂风
清远的生态与呼吸 (组诗) 胡伟 江心岛 初识江心岛 它荡漾着自己的时空 水的波纹,花树的色彩 反复沁润皎洁的月光 再次来到江心岛 它像一只卧在巢穴里的鸟 江水不再喧哗,桃花轻轻开放 在它的翅膀下,清远发出一种光芒 当我们离开,江心岛继续像一只鸽子 飞在在波浪上 一座城市从此更加安心温暖 清远之城 如果没有地图 无法把握清远的位置 看清楚了重重叠叠的大山 才看清
遇见一个人,可能是美好故事的开始;遇见一件事,或许是思想情感的发端。那么,邂逅一座“辉煌中夹杂着凄凉”的千年小城呢?有谁会往事风物、抒一卷风华,满怀深情地为它作传!范闽杰先生在淮阳工作12年,从初来乍到时的“算不上称心”,到后来有了“融入其中的归属感”,直到捧出一部横跨6000年时光的历史文化随笔集《遇见淮阳》。其中,既有史家笔法,也有文学笔触,更有对历史深处、人文妙处每一种遇见的珍视和发现。
社长曾新友主编的《绿美清远生态诗文精选集》,共收录1280首绝句和25篇评论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以“生态文明 绿美清远”为主题,全部由社员创作的“写清远”绝句;第二部分是从“写清远”的内容中,专门挑选写连州的绝句作为该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浓墨重彩”地单列成辑;第三部分是全国各地评论家、学者、诗人评论和社员,以及生态诗歌发展为主的文章。 《绿美清远生态诗文精选集》这部诗集,不仅具有“清远
有眼界才有境界,有实力才有魅力,有作为才有地位,有梦想才有远方。在改革创新百舸争流的年代,郑州市杰出民营企业家、华夏新时代电力集团董事长刘晓峰以坚定的政治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勇当排头兵。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追求卓越,在电力行业这片沃土上,以锐意创新铸就发展传奇,以开拓进取缔造行业奇迹,展示了挺膺担当、实业报国的企业家风采。 一、怀揣梦想扬风帆,砥砺前行铸辉煌 是一个有着悠久历
上篇 回眸陈家油坊 淮河源头流域的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毛集,开设有陈家油坊。隋文帝年间,毛集曾是显州油水县衙所在地,位处桐柏至明港、明港至泌阳的官马古驿道。隋炀帝大业三年废油水县,合入淮源县,属义阳郡。由于兵荒马乱、战乱旷日持久,此地逐渐荒置。明朝称顺山店。因陈、李、毛、周等姓各从外省移民于此地,后毛姓发展居多,清朝中期改名毛家铺,后称毛家集,简称毛集。 毛集镇拥有春秋战国铁山庙,秦朝黄石公隐居
第一次见到沈成是2025年2月18日上午,他正在单位接待一名群众,群众姓伏,面容憔悴,须发皆白,真实年龄62岁,看起来却像82岁。沈成热情地称他“老伏哥”,温和地与他交谈,得知老伏的儿子在除夕前夜离家出走,至今未归,他眉宇间满是同情。沈成找到老伏儿子好友的联系方式,随即拨过去,简短说明情况,最终联系到了老伏的儿子。沈成很诚恳地与小伏沟通,分别站在儿子角度和父亲角度讲情、讲理,消除父子俩的隔阂。
第十章 兆熊杀英军 显英雄本色 兆熊降世 西元1834年,大清朝已经迎来了第六位皇帝在位的第十四年,在太平县光明村,一个婴孩呱呱落地,他就是狄家大房长后裔,狄华鎔,号兆熊。 这一年,兆熊的父亲狄浦乾二十七岁,兆熊是他的长子。兆熊在天刚刚亮的时候降生,出生前的一整夜,狄浦乾都没曾闭一会儿眼,心焦如焚,心心念念地等待着兆熊的降生。 当太阳刚刚升上地平线,“哇”一声婴孩的啼哭,兆熊降生了。 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