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历史方位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我们需要重访马克思,以三个新视角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进程:第一,以出场学视域重新理解马克思发动哲学革命的现代性进路,进而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之间的内在关联提供新启示;第二,重新理解马克思在哲学革命中如何从“观”的革命走向“体系”革命,进而为新时代建构中国特色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体系观”的指导原则;第三,
摘 要: 价值标准的产生根源于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又参与社会秩序的形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以资本为“普照光”围绕工具理性建构社会秩序,在物和物化劳动的利用中强化了对作为资本关系人格化的资产阶级主体力量的认同,从而在区分人与物的语境下确立起以资产阶级利益为内核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标准。21世纪以来,技术进步使得人与物的边界愈发模糊,工具理性社会秩序及其“人类中心主义”价值标准的存在基础日益受到冲击
摘 要: 学界已从不同领域对“绝地天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试图用以解决文明起源、制度变迁、思想跨越的重大问题。然而,“绝地天通”的本义尚未得到认真的梳理。从《国语·楚语下》所见楚昭王开始,对其的理解已经产生了偏差,之后的诠释都存在读者基于自身立场随意解读和无限放大的问题。结合《春秋公羊传》《白虎通》《独断》等材料可知,“绝地天通”的本义是断绝失势政治集团和天神、地祇相沟通的可能,是一种类似“夷其宗
摘 要: 作为学术界的主流观点,中国哲学起源于宗教、诸子时期哲学的天人合一源自西周时期宗教的天人合一等论断,是在西方中心论的影响下提出来的,仍有商榷的余地。中国早期思想是沿着人道、天道和神道三个路向而展开的。在三者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整合中,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与神人合一两种思想形态。探索连接天道中神秘力量与人之间通道的脚步构成了天人合一系统,而探索连接神道中神秘力量与人之间通道的踪迹则造就了神人合一系
摘 要: 西部儒学是中国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始“师儒”之官和儒家经典《易》《书》《诗》《礼》《乐》《春秋》等文献在西部奠基;儒家思想的许多理念(阴阳、五行、三才、敬德保民、道德仁义礼、元气说等)、信仰(天命、礼乐)在西部孕育,为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奠定了文献和理论基础。儒家诞生后,秦祖、壤驷赤、石作蜀、商瞿上等西部人士成为孔门弟子,儒学在西部也得到制度化传播和个性化发展;经典体系(“五经”“七经”“
摘 要: 公共服务均衡可及是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的关键问题,数智赋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升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速度与力度,但如果偏离公共价值,必然会影响公共服务的温度与效度,使得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受损。因此,有必要从数智技术与公共价值互构的视角构建分析框架,系统分析数智赋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均衡可及的生成机理,不仅从理论层面回应数智赋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均衡可及何以可能,也从实践层面回答数
摘 要: “中央-地方-社会”构成了国家治理中相互制衡的三个主要层面。良好的国家治理需要在三个层面之间保持平衡。借助12345市民热线等技术手段,群众可以几乎零成本地提出诉求,当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解决群众诉求进行“强考核”时,就会出现诉求“爆炸”,三层平衡被打破,地方政府或者基层治理就变成主要“应对”上级政府考核,使得群众工作难以开展,基层政治生态被“消极分子”主导,基层治理也就“丧失”了内部解决
摘 要: 中国古代阐释学倾向于对文本本体与诠释实践的双向关注,这与侧重理解过程及阐释者立场的西方阐释学传统不同。这种双向关注可借用中国哲学的“体用”范畴来说明,本体性的存在通过载道之文成为经典文本之“体”,其“用”则为理解、诠释、演绎、引用等文本意义的实现方式。以“《易》无达占”为代表的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导致诠释活动的多元性。“从变从义”是经典文本多元阐释的基础,《周易·系辞》提出的“仁者见之谓
摘 要: 安徽博物院所藏许承尧旧藏《二娘子家书》是一件敦煌遗书,本托裱在某件经卷之后,后被揭裱下来成为一份独立的文书。这件文献原被认为是“唐人家信”,后经研究进一步判定为北宋太平兴国五年敦煌女子的家信。但通过对其内容中“闰三月”“天使司空”“东京”及“三月七日”和“六月廿一日”等关键信息的仔细分析,可知它更可能是曹议金被后唐正式封为归义军节度使的前一年,也就是同光元年六月二十一日,“二娘子”随夫婿
摘 要: 古代文章虚字不只为精英阶层所关注和讨论,更广泛渗透到各阶层读书人的日常生活。在新文化史视角下重审古代文章虚字观念,可以看出,虚字不仅是文章结构、声调与情感表达的核心工具,更通过日常教育、科场规则和集体实践,演化为具有象征性的文化符号,形塑了社会各阶层的共同记忆。明清科举通过虚字规范实现思想规训,近代文化转型中虚字成为新旧文化博弈的焦点。虚字观念的绵延与变异,体现了历史记忆的重构性与符号意
摘 要: 时间是人类理解世界的关键难题之一。人工智能的意义方式与人类智能不同,也表现在人工智能的时间方式与人类不同。思想史不断推进关于时间本质的思索,论者们倾向于认为人的时间是内化的“意识时间”,人的“感觉此刻”具有综合过去-现在-未来时间三维的能力。而人工智能的目的化构造,使它只具有“工作此刻”,它的数据库式“记忆”并不因为此刻的工作而更新。这样就造成人工智能不同于人类的特殊时间方式。随着人工智
摘 要: 学术界一般以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的考古发掘作为中国考古学诞生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同时也认为由此形成了中国考古学根植于安阳殷墟的传统。但是,事实上在安阳殷墟之外,还有以不同方式出现的中国早期考古学的样本与范式,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早期发现与发掘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证。三星堆早期发现与发掘(1927—1934)不仅在考古学的技术和方法上采取了西方田野考古学的惯例,而且在强调科学的方法和多学科研究方
摘 要: 清代至民国时期,四川袍哥形成了独特的权力结构与文化实践,该组织通过制度模仿与符号重构,建立了平行于官方的“第二制度”系统。其组织架构以龙头大爷为权力核心,通过关帝崇拜,强化道德权威,掌控实务运作,以仪式整合组织伦理。辅以“矮举-换袍”等晋升机制,平衡人情与能力。袍哥将官方符号转化为江湖秩序,通过香堂仪式、礼物交换和性别突破(如女性参与)巩固权威,既对抗又补充官方治理。其权力体系暗合韦伯的
摘 要: 武昌辛亥革命爆发时,刘师培正随端方入川,历经艰难。在资州,刘师培被端方派至成都与起义的军政府谈判时,端方为其部武昌新军杀害,刘师培幸免于难。在成都学术界朋友的庇护下,刘师培出任四川国学院院长,兼办存古学校,分经教授,造就多才,成为晚清民国蜀学创建推进中的重要力量。刘师培夫人何震在刘师培杳无音讯生死不明的情况下,生活无着,由同盟会会员接济到太原,在阎锡山家教书谋生,后在朋友的资助下到成都与
摘 要: 民初以还,政府曾数度制订报律,反对者以有违言论出版自由原则、立法程序违制以及民主国家多无报律为由,激烈抵制。这些反对意见并非都能成立,但迫于舆论压力,先后提出的几个报律均被废除。报律废除后,新闻领域呈相对法律真空状态,虽客观上有利于言论表达,但也导致报业无法可依,野蛮生长,严重失范。面对这种局面,国人开始反思,却因政治分歧导致重建报律时的不同路线选择:北洋政府提出《报纸法案》,试图通过法
摘 要: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刑法学的知识自主性呈现通过体系性思考确立刑法基本立场,对司法实践予以持续关注,保持理论的反思能力和批判精神三个面向,在切实贯彻罪刑法定原则,建构合理的犯罪论体系,以及深化过失论、共犯论、罪数论、量刑论、具体犯罪认定等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理论研究空前深入,为满足社会治理的现实需要提供了理论资源。是否使用国外刑法学的某一术语,不是判断我国知识是否自主的唯一尺度,对司法
摘 要: 在中国法理学者一般的语用中,法律多被界定为行为规范,而行为之前的思维环节常被忽略。对行为的规范是以对思维的调控为前提的,因而动态的法律运用蕴含着法律思维规则的使用。法治是服从规则治理的事业。这里的规则,既包括行为规范,也包括法律思维规则;既有对合法性、正当性获取的指引功能,也有对思维对错的评判作用。法律思维规则是法律的组成部分。对正确性、正当性的追求,使法律思维规则成为法学方法论研究的基
摘 要: 作为李劼人“三部曲”研究核心概念之一的“大河小说”(roman-fleuve),实乃历代学者创造性误读层累的结果。与中文世界的李劼人研究者将大河小说视作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名词不同,大河小说本身其实不是一个相当严谨、拥有明确所指和边界的学术用语。尽管如此,这一概念背后,包含着罗曼·罗兰、蒂博代等20世纪初的法国文学家积极吸收柏格森主义、尼采哲学等思潮和托尔斯泰等外国文学资源,在形
摘 要: 在中国经学史的研究中,民国初年的经学形态及其现代化转型的尝试具有特殊的讨论价值。由民国初年的复辟运动中的相关讨论所凸显的君臣上下、圣人当位的等级秩序原则,家天下、世袭制的政权交接办法以及王鲁共和、乾元用九的经史秩序设计,皆是帝制时代典章制度化的经学义理的具体表现形态。民国初年的复辟论者如宋育仁、杨度、康有为等人,也曾尝试把共和立宪的自由主义民主秩序纳入帝制儒学的话语体系中,试图在保守上述
2025年是《四川大学学报》创刊70周年,创刊时第1期为自然科学版,第2期为社会科学版,因此将本年第2期作为刊庆纪念号。 在四川大学近130年的历史上,校园报刊一直活跃,如尊经书院创办的《蜀学报》、少年中国学会成都分会创办的《星期日》、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声》报以及在张澜校长倡导下创办的《经济科学》《史学杂志》《文学汇刊》等,都是中国报刊史上具有影响力的报刊。川大创办“学报”的历史,可追溯至
Revisiting Marx: Three New Perspectives on Deepening Understanding the Process of Philosophical Revolution Ren Ping Summary:Based on the historical position of the new era and new journey,we need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