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国艺术思想史上,创作话语体系之构成的主干是:以物为始,以境为终。这表现为:在创作的历史演进中,话语由关注“物”转向关注“人”,进而达于对“人”“物”合一之“境”的深入探讨;在创作活动的过程方面,话语关注艺术因感物而作的缘起、艺术生动之象的塑造、艺术理想之境的确立以至其根源。在对这两个维度各个环节的阐释中,相关话语往往以一种艺术门类为主导,引领其他艺术门类参与其中,共同构建完整、严密
[摘 要]自汉至清,接通上古礼乐传统和周代“德”治观念的儒家艺术观念或坚守“诗言志”之传统,或不断调整理论视角以适应时势,然至清末,其理论阐释力受到质疑。“五四”前后关于中华传统艺术传承的各种思考,尽管均主要建基于“现代艺术观念”,然因各自的文化诉求不同,对传统艺术的功能理解和传承期待便也不同。“东方文化派”坚信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具有跨越时空的力量,“保旧迎新”是其在新旧问题上的基本观点与价值立
[摘 要]随着图像时代的到来,艺术图像在当今中国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元素“合谋”“共存”的巨大变革,即“别现代转向”。此转向深刻反映了艺术图像在视觉呈现上的异质性,而其背后潜藏着一种可被称为“迭视”的视觉方式或者说现象。“迭视”意指多种视觉方式在同一空间内的合谋共存,它不仅是时间的线性叠加,更是前现代、现代与后现代视觉逻辑的并置与交融。“迭视”的形成,是中国当代社会文化环境巨大变
[摘 要]关于刘三姐的传说,不仅在历史演变中逐渐被融入丰富的社会文化元素,也在如今与现代社会相契合,借助创新的艺术形式以及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走向了更广阔的空间乃至国际舞台。以对刘三姐传说的多元艺术呈现与传播为切入点,可探究民间传统文化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承与现代“转型”策略。如何在保持刘三姐传说的文化精髓的同时,使其展现出更加适应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与习惯的艺术呈现与传播方式,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摘 要]对在歌众中广为传唱的《吻别》《柠檬树》《日不落》《在人间》四首中文流行歌曲及其英文同曲作品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发现中文版本呈现出关系性情感、情况转化、既定情感与真情依存、以“节”达至中和的意义编码,英文版本则呈现出个体性情感、情境刻画、情感与理性交织、以“宣泄”实现净化的意义编码,这两种编码方式依据的编码框架则根植于中国和西方各自的音乐文化传统。此类研究或有助于建立流行音乐跨文化传播的
[摘 要]从极端金属歌词的边缘化现象出发,可考察极端唱腔的主要类型,并归纳出其主要特征有失真性、非旋律性、非语义性以及技巧性。这些属性导致了极端金属中歌词与唱腔的内在矛盾。基于此,可从美学成规、场景身份、符号系统等角度阐释极端唱腔在极端金属流派形成中的作用,并提出其特有的文化价值在于象征性越轨。 [关键词]极端金属 唱腔 符号学 文化价值 一、极端金属歌词边缘化现象的特征与理论问题的引入
[摘 要]“比较艺术史”作为一个新兴研究领域,还未得到艺术学界的充分关注。若基于“比较艺术学”的学科逻辑,对“比较艺术史”的学理内涵进行建构,则可以认为:它是自觉运用比较方法研究各门类艺术史以及艺术史与外部世界的间性关系的一门学问,是在门类艺术史与整体艺术史之间起沟通作用的一种中观研究;它秉承开放视野,形成了跨国别、跨族群、跨文化、跨语言与跨学科五种基本视域关系。“比较艺术史”的再提出及其初步建
[摘 要]传统节日活动在当代的变化是节日影像志创作无法回避的情况。中国节日影像志《水乡清明》就直面这一情况,试图兼顾记录“历史”与记录“真实”两方面诉求,寻求传承性与现代性的平衡:其叙事结构尊重传统节日的多义性,通过对“此人”“此地”“此事”的选择和记录,构建具有多重表达可能性的阐释性结构,将节日所涉及的各个环节自然串联起来;其拍摄过程着眼于传统节日的人本性,从“人”出发深描节日的细节、生活的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