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实践逻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的根本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在市域、省域和中央层面,特别是中央审计委员会成立之后,有关审计的重要论述与宏大实践,为审计事业提供了最为鲜活的理论源泉和实践场域。由此,形成了新时代党在审计领域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并升华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思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思想是内涵丰富、体系完整、逻辑严谨的科学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审计领域的创造性运用与发展。这一科学理论体系以鲜明的政治性、时代性、实践性、创新性,系统回应了新时代审计工作的根本保证、根本立场、工作要求、职责定位、重大任务、独特作用、战略任务、重要抓手(“下半篇文章”)、方法论、基础保障等根本性问题,具体体现为“十大坚持”。从“十大坚持"的深刻内涵与核心要义中,能够提炼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的六大标识性概念与三大原创性理论。这些标识性概念和原创性理论构成了中国审计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石与支柱。六大标识性概念分别为中央审计委员会、审计政治性、审计人民性、审计专业性、研究型审计与审计整改。其中,中央审计委员会是审计治理架构的基础,审计政治性是审计工作的统领,审计人民性是审计工作的立场,审计专业性是审计的技术特征,研究型审计是审计实施的方法,审计整改是审计系统闭环治理的机制。三大原创性理论包括关于审计职责定位的经济监督理论、关于审计实施过程的研究型审计方法论,以及关于审计实施结果运用的审计整改理论。这三大理论呈现出从职责定位到执行过程,再到结果整改的依次递进闭环逻辑。
【摘要】本文基于“一带一路”倡议这一准自然实验背景,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实证研究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对异常审计收费的影响。研究发现,参与“一带一路"显著增加了中国企业的异常审计收费,且内部控制质量削弱了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与异常审计收费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作用机制检验发现,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提高了企业的财务违规风险和跨境业务复杂度,从而促使审计师收取更多的异常审计费用。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企业参与“一带一路”与异常审计收费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在非国有企业、高管无海外背景的企业中更显著。此外,企业参与“一带一路"与审计质量的正相关关系仅在异常审计收费较高的企业中显著。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审计师对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投资引起的审计风险进行了定价。本文研究可以为理解参与“一带一路”中国企业的审计行为提供重要的参考。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新时代审计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未来审计理论研究与审计实践工作提升了站位、明确了立场、理清了脉络。审计自觉源于审计主体在持续而深入的审计实践中,对审计本质及运行规律的充分把握,并由此生成具有明确价值导向与行动指向的理性意识。从政治层面的觉醒,到理论层面的自觉,最终沉淀为文化层面的认同,这一演进过程充分彰显了中国审计道路的正义性、中国审计理论的深刻性和中国审计文化的正当性。审计实践须在对我国审计事业内在规律的持续深悟中前行,要主动把审计职能嵌入党和国家战略全局,要在传承审计精神的同时,以创新姿态续写新时代审计篇章。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审计自觉,以审计自觉推动实现审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理想王国”,以高质量审计监督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摘要】本文基于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智能财务研究院最佳实践研究成果,结合Gartner对AI项目高失败率的警示,提出聚焦应用场景是破解财务数智化转型落地难的关键。通过构建“技术—场景—价值”应用场景矩阵,提炼基于真实需求、价值可量化、技术适配、数据就绪、人机协同和系统可扩展的场景设计原则以及基于系统工程思想的落地路径,结合交易自动化、决策支持、风险控制、资金管理等典型应用场景的分析,探讨了破解财务数智化转型落地难的可行方案,以期为企业财务数智化转型提供方法论支持。
【摘要】本文基于机构投资者行为特征的视角,探讨企业“多言寡行"的数字化转型披露对机构投资者羊群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多言寡行”的数字化转型披露加剧了机构投资者羊群行为。机制分析表明,“多言寡行”的数字化转型披露会降低企业内部信息质量、削弱分析师预测质量,进而加剧机构投资者羊群行为。进一步分析发现:相较于买方羊群行为,“多言寡行"的数字化转型披露所引起的卖方羊群行为更为明显;该披露策略所引发的羊群行为属于真羊群行为;而外部信息环境治理如审计监督和媒体监督,能够有效降低这一负面效应。
【摘要】在当前动态环境下,如何生成企业韧性引起了实业界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以 2011~2022 年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从供应链视角出发探索企业韧性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供应链集中度三维度(客户集中度、供应商集中度和供应链整体集中度)均会负向影响企业韧性,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这种负向影响主要通过抑制企业创新、降低企业风险承担能力和加大企业资产专用性投资的路径体现。异质性分析发现,董事会规模、企业规模以及企业的吸收、盈利和运营能力均显著削弱了供应链集中度对企业韧性的负向影响。本文从供应链视角扩展了对企业韧性相关的学术认知,为理解和进一步生成企业韧性提供了新思路。
【摘要】在“双碳”目标下,深入考察耐心资本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的有效性及内在机理,对于加速实现全面绿色转型具有重要价值。以 2011~2023 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检验耐心资本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渠道。研究结果表明,耐心资本能够显著促进绿色技术创新,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耐心资本通过信息均衡效应与风险抑制效应等渠道,有效推动了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调节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在ESG表现与政府创新补贴的影响下,耐心资本对于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异质性分析发现,在成熟期企业与技术密集型企业中,耐心资本能够对绿色技术创新发挥更为突出的促进作用。同时,耐心资本能够通过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水平实现环境绩效增长。
【摘要】本文基于 2015~2023 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财务资助数据,在梳理上市公司接受关联方财务资助监管制度的基础之上,探讨控股股东财务资助的产权结构性差异。首先,通过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控股股东财务资助的总体分布和契约结构。其次,从控股股东特征、企业财务特征及战略投资方向三个维度,揭示不同产权控股股东财务资助的行为决策逻辑,提炼出控股股东财务资助的产权结构性差异,即:国有控股股东以长期战略布局动机为主,资助模式表现出规模大且期限长的特征;而民营控股股东以短期纾困动机为主,资助模式表现出规模小且期限短的特征。最后,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和未来研究方向。本文为理解控股股东行为的制度影响和产权差异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摘要】政府公共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资源,对于有效防范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省级政府公共数据平台上线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政府公共数据开放有助于降低企业债务违约风险。机制检验表明,政府公共数据开放通过优化政府治理和市场配置降低企业债务违约风险。异质性分析发现,政府公共数据开放对企业债务违约风险的降低作用在营商环境较差、政府透明度较低的区域以及数字化水平较低的企业中更加明显。进一步检验发现,政府公共数据开放的综合质量、平台建设质量、数据质量越高以及政策保障力度越大,其对企业违约风险的降低作用越显著。
【摘要】营运资金是企业价值创造的“中枢神经系统”,营运资金管理通过提升资金周转效率、协调利益相关方关系,深刻影响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本文采用我国A股上市公司 2010~2023 年的财务数据,基于动态调整视角实证考察企业ESG表现对营运资金管理的影响机制及作用效果,并探究数字化转型在其中所起的调节效应。研究表明,企业ESG表现与目标营运资金需求和营运资金偏离程度显著负相关,对营运资金调整速度的影响则呈现显著的U型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弱化了企业ESG表现对营运资金偏离程度的抑制效应。同时,当企业ESG表现处于较低水平时,数字化转型显著缓解了ESG表现对营运资金调整速度的抑制作用;而当企业ESG表现处于较高水平时,数字化转型显著增强了ESG表现对营运资金调整速度的促进作用。研究结论为企业构建ESG导向的动态资金管理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揭示了数字化转型在环境、社会、治理与财务运营协同中的关键赋能作用。
【摘要】数据资产入表有其必要性,但也有成为财务舞弊重灾区的风险。本文从平衡数据资产入表必要性和会计信息可靠性的角度分析提出:在数据资产定义上,应坚持三要件并放宽三要件的认定标准,以实现在有效区分数据与数据资产的基础上,降低数据被认定为数据资产的门槛;在数据资产入表充分条件上,应转换视角确定数据资产“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的证据并按照“可靠计量"要求确定计量依据,以实现数据资产入表时的松紧结合;在数据资产报告上,建议在存货之外创设“一次利用型数据资产”和“循环利用型数据资产"项目,以更好地实现数据资产的信息供给。
【摘要】本文基于会计信息质量视角,以 2010~2020 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中小股东参与治理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小股东参与治理能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机制检验发现,中小股东参与治理通过提高信息透明度和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异质性分析发现,中小股东参与治理对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高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以及高行业市场竞争度企业中更显著。本研究不仅丰富了中小股东参与治理的经济后果研究,也为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经验证据。
【摘要】本文在介绍联合国审计概况以及我国参与联合国审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回顾国内公开渠道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指出目前联合国审计研究在理论性、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价值发掘等方面存在不足,提出未来要重视联合国审计的理论问题、联合国审计行为以及联合国治理的相关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联合国审计特点,并总结出我国参与联合国审计的经验启示。研究结论对于未来构建我国联合国审计理论体系、指导联合国审计实践和改进联合国治理具有理论与现实意义。
【摘要】职业怀疑不仅是一种态度、思维方式,也是审计执业过程中应当展现出的一系列判断和行动决策。在评价、搜集审计证据的过程中正确展现职业怀疑,是提升舞弊审计能力、避免审计失败的关键。本文基于已有文献,从基本理念、行为规则、保障机制三个层面梳理和总结审计准则中与职业怀疑相关的规范要求,并从识别异常迹象、提出替代性解释、设计和执行科学的审计程序、严谨求证等角度归纳出四条具体行为规则。职业怀疑是一个首尾相接、循环推进的过程,其展现形式必须满足这些行为规则要求。从实践来看,中国证监会在认定审计机构未保持职业怀疑时,通常会根据审计底稿记录、采取情境还原的方式进行评判,相关认定情形验证了行为规则分类的合理性,能够为审计机构有重点地展现职业怀疑提供指引。
【摘要】近年来,环境治理行业因应时势发展迅速,助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但是该行业多家上市公司存在财务舞弊行为。该行业企业主营业务常常以项目定制的形式运作,存在项目周期长、供应链复杂、资金需求大等业务特性,商业模式及财务特征与一般制造业有所不同。本文通过剖析博天环境的财务舞弊,讨论环境治理行业的财务舞弊特征,并从五个方面总结这个案例对于注册会计师提高财务舞弊识别能力的启示意义。期望本文对注册会计师和监管机构防范环境治理行业财务舞弊有所助益。
【摘要】绿色持续创新是绿色转型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因此探究数字经济驱动企业绿色持续创新的组态路径意义重大。本文以 2017~2022 年连续入选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TOE理论框架和动态QCA方法,探索数字基础设施投入、数字化转型、数字人力资本、数据资源、政府补贴和新媒体关注6个前因变量驱动企业绿色持续创新的组态路径。结果表明:单个前因变量并不构成企业高(非高)绿色持续创新的必要条件;数字经济驱动企业高绿色持续创新的组态路径有“双元数字化技术驱动型”“企业自主数字化驱动型”和“政府扶持下数据资源驱动型”三类,“数据资源缺失型"和"数据资源缺失 + 数字人才缺失型”则是导致企业非高绿色持续创新的组态路径;数据资源是企业绿色持续创新的核心要素,数字基础设施投入与数字化转型在推动企业绿色持续创新中具有替代性。
【摘要】独立董事制度是公司治理体系中的一项核心机制,其有效性直接影响公司的治理效率、风险管理以及对投资者的保护程度。本文以当前与独立董事权责相关的具体法律和规章制度为基础,梳理了我国独立董事权利、义务、责任三个层面的制度演进历程。以行动者一系统一动态学理论作为分析框架,从行动者、制度和环境三个维度,分析了独立董事制度运作中各利益相关方的互动及平衡关系。通过全面探讨影响独立董事制度有效性提升的因素,提出进一步提升制度运作有效性的路径,以期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制度在强化公司治理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推进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
【摘要】创新型人才是推动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对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至关重要。本文以 2014~2023 年沪深A股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创新型人才配置的影响及内在作用机制。研究表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够提升创新型人才配置水平,其提升路径主要是减少管理层的短视行为;引入技术战略投资者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创新型人才配置水平的关系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进一步地,在东部地区、地方国有企业以及管理层权力较高的企业中,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创新型人才配置水平的提升作用尤为显著。混合所有制改革还通过优化创新型人才配置,进一步提升国有企业的新质生产力水平。本文不仅丰富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对人才配置领域影响的学术探讨,而且为厘清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摘要】新《证券法》从强化信息披露要求、加大违法违规惩处力度等方面为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助力,也可能对股价同步性产生显著影响。本文以A股上市公司 2016~2022 年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新《证券法》实施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新《证券法》实施有利于降低上市公司股价同步性,这种影响是通过抑制管理层盈余管理和降低分析师预测分歧度实现的。进一步分析发现,新《证券法》实施效果还表现出交易所问询、大股东掏空程度以及投资者结构特征方面的异质性。本研究为健全我国资本市场制度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持,也为投资者在新的法律环境下做出更合理的投资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