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统计了巴金《家》中的平民人物数量,对其中“封建地主阶级的玩物”“贫穷落魄和悲观苦闷的‘零余者’”“慈母般温暖的忠仆”“饥寒交迫的最底层人民”四类形象进行详细分析,并指出平民形象的文学价值,即平民形象使小说主要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比较全面地再现了封建旧社会的人物群像,增强了小说主题的深度。 【关键词】平民形象;《家》;巴金;小说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
【摘要】《典型的美国佬》中“张家佬”一家以各自的方式颠覆与超越“模范少数族裔”的神话,并乐意活成了他们原先鄙夷的“典型的美国佬”。本文以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分析人物面对伦理悖论,进行伦理选择,建构伦理身份,最终获得伦理教诲。 【关键词】模范少数族裔;伦理身份;伦理选择;伦理环境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
【摘要】《烧马棚》是威廉·福克纳创作的一部短篇小说,作者采用了现代主义小说的叙事技巧, 对叙事策略进行了大胆创新,使文本充满新意。本文运用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对小说中的叙事视角及隐含作者的构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以期加深对《烧马棚》叙事技巧的理解,对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叙事思维习惯、系统地理解作品及作家等方面都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烧马棚》;威廉·福克纳;有限视角;隐含作者
【摘要】《虞美人》(“东风吹绽海棠花”“金钗钗上缀芳菲”)两词是敦煌文献中出土的两首无名氏之作。原作应题为“虞美人”,却被写成“鱼美人”,可能是受到了避讳等因素的影响。在对两词进行进一步研究时,可推断出其创作年代大约在唐中期到五代之间,创作者可能是民间文人或下层官吏。这两首词不仅保留了“词”的原始状态,还反映出当时雅俗文化交融、地域文化交流的程度。 【关键词】敦煌曲子词;虞美人;鱼美人 【中图
【摘要】《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是英国著名女作家乔治·艾略特以自己的少年生活为蓝本创作的一本半自传体小说。本文采用波伏娃存在主义哲学思想中的相关概念,从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视角对该小说进行分析,探讨小说中的麦吉在童年时期与成年时期不同的生存状态,分析其沦为“他者”的原因,以及她被社会逐步吞噬,被他者化的过程。 【关键词】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他者 【中图分类号】I106
【摘要】不同于以往新写实主义作品的创作,刘震云的《一日三秋》给读者呈现了一个充满苦难的“笑话”世界,这个世界由人、兽、鬼构成,交织着荒诞神秘的色彩。从《一日三秋》的苦难叙事入手,体味作品双重叙事进程下的生存苦难,探究文本流浪叙事模式下的精神苦难,了解作者关于苦难的审美体验,有利于挖掘作品独特的文本价值和社会意义。 【关键词】刘震云;《一日三秋》;苦难叙事 【中图分类号】I207
【摘要】《儒林外史》是一部深刻反映士子境遇的小说。吴敬梓通过摹写明代士子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状态,呈现了士子治生困境。作为一个曾沉浮科举之途的复杂人物,他不仅发现了士子治生问题,更深刻反思和追问了问题本质。他认识到,明代八股科举制度致使士子学与行严重割裂。为了寻求出路,作者践行了“礼乐兵农”的传统巡礼路径,也以“市井四客”为契机,尝试在风雅下移中寻求突破。对士子治生问题的关照和思考,彰显出了作者思想
【摘要】文学研究物转向潮流下,物被擢升至与人平等的地位加以考量。《厄舍府的倒塌》中罗德里克被物包围,自在的物及其延展性参与主体不同否定性情感的构建,导致罗德里克认知整合失败,走向理性崩溃。 【关键词】哥特;物;否定性情感;《厄舍府的倒塌》;坡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8-0028-03 【
【摘要】汉代诗赋中出现“玳瑁”这一特殊名物,出土的汉墓中亦有不少“玳瑁”器物,是汉代诗赋中所见“玳瑁”名物的实物印证。“玳瑁”在汉代既指生活在深海的海龟,亦指其龟甲,用“玳瑁”制成的装饰品是汉代帝王后妃、王侯将相等上层贵族人物喜爱的奢侈品,观赏价值极高。而这一名物被引入汉代诗赋后,以其甲纹之错综华丽而引申出文章颇具文采之意。同时,被写入汉代诗赋的“玳瑁”亦与爱情产生了别样的连接,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
【摘要】修辞是对语言的一种综合加工,人们对语言美的追求自古代就已经出现了,修辞对于说话或者写作都是至关重要的,修辞方式使用得当可以使文章锦上添花,很多文人巧妙地运用修辞方式增加文章韵味,本文选取寒山诗作为分析对象,对寒山诗中的修辞方式进行了观察、描写和分析,并以复叠这种修辞格为主进行分析,兼谈顶真和回环,从中得出修辞方式使用的语言特点并以此为契机对中学诗歌修辞的教学提出一些看法。 【关键词】寒山
【摘要】《阅微草堂笔记》所记多则局骗故事,以奇诡骗术为切入点揭露乾嘉盛世下潜藏的污浊乱象与阴暗人性,是清中叶社会诈伪丛生的直接投影,展现纪昀危机忧患意识与劝惩救世之心。本文围绕骗局的起因、种类、结果三方面,结合清代社会现状与民间风俗,对《阅微草堂笔记》中的局骗故事展开分析。 【关键词】清代;《阅微草堂笔记》;局骗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摘要】苏童作为书写女性的圣手,其笔下的女性小说在文坛颇受关注。苏童女性小说中的女性人物从身体到精神都是伤痕累累的。苏童从创伤视角出发,不仅揭露了传统封建伦理等因素对女性造成的外部创伤,而且更加深入地剖析了深受封建传统伦理影响的女性由于主体意识局限造成的内部创伤。苏童女性小说的创伤书写主要体现于女性拥护封建传统,依附于男性中心文化之伤、女性之间的自戕之伤以及女性缺乏自我反省精神的局限之伤。 【关
【摘要】格非的“江南三部曲”是其文风成熟之后的力作,小说围绕江南小镇普济,展现时代背景下的个体追求桃源理想心路历程,在叙事上体现出一种向中国传统回归的意识。其叙事的传统性体现在对史传传统的继承、对诗骚传统的保留、对传奇性叙事的沿用以及对“桃源”式东方审美的营造等方面。格非从先锋转向传统开掘了一条沟通传统与现代的叙事道路,体现了格非对中国传统叙事的重新审视以及文化上的回归意识。 【关键词】格非;“
【摘要】孙犁与古典小说之间可谓情缘深厚,《红楼梦》与《聊斋志异》这两部优秀的古典小说都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孙犁笔下女性形象进行研究,试图分析这些女性形象对于我国古代小说的继承和在接受基础上所进行的创新。通过这一创作实践,揭示当代文学与古代文学之间的“承源继流”的特点,也证明了新旧文学之间并不是断裂的,而是一种水乳交融的关系,中国古典文学和文化资源在现当代文学中也可以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摘要】自汉朝以来,“贵易妻”的社会现象就已经出现。唐宋时期,此类社会问题更加显著,并成为小说、戏曲等文学作品的典型题材。而元代出现了大量反“贵易妻”模式的戏剧作品。本文以典型作品如《西厢记》《琵琶记》《倩女离魂》等为例,深入分析了元代戏剧中反“贵易妻”的模式,并与唐宋时期“贵易妻”模式的作品做对比,从时代背景、社会思潮、文化需求与文学作品本身的发展规律等角度,探析了反“贵易妻”模式盛行的原因。
【摘要】苏轼一生中不乏知己,马梦得是其中之一。苏轼与马梦得身上共性颇多,他们处在相同的时代背景下,一样经历了亲人离散、宦海浮沉,但即便是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仍然坚守清正本心,为官为人正直守节。从凤翔初仕,到黄州贬谪,再到英州沿途,苏、马二人相守相伴,成就了不渝共鸣。两人的友情超越了社会地位的限制,共同造就了“东坡”文化,成为宋代文学史上的佳话。 【关键词】苏轼;马梦得;友谊;共性 【中图分类号】
【摘要】永嘉之乱,导致西晋被灭,北方诸民族领袖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政权林立,各北方民族政权间、北方民族政权与南方东晋汉族政权间关系复杂,民族融合与民族迁徙成为时代的主流特征。在同时期的南方,由于皇室衰微而不得不与士族协力求存,一个区别于以往“皇权政治”的“门阀政治”社会正在形成。在东晋初期的“门阀政治”格局确立过程中,活动在北方地区的诸民族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值得深入探讨。同时,将两晋之际北方民族
【摘要】《新唐书·地理志》对唐代都城长安所在京畿地区的政区编次涉及丰富的政治地理观念。《新唐书·地理志》对京畿地区政区的编次遵循“东—南—西—北”的方位观,构建出以都城为中心的圈层结构和拱卫格局,蕴含着以都城为中心以及天下一统的政治秩序。 【关键词】《新唐书·地理志》;政区编次;政治地理观念 【中图分类号】K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6
【摘要】家族文化相辅相成,宋代湖湘的界定大致是指湖南东部的“荆湖南路”地区,这一时期的湖湘处于稳定与激变的政治环境以及博大汇融的人文环境中;出现富族向士族的转化,这些士族更多地将注意力转移到地方的安定和家族的发展上来,以及在地区社会的公共工程上,对地方事务逐渐掌握了话语权,家族士人在文学的功绩上具有理学精神和学者化的倾向。 【关键词】宋代湖湘;家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K244
【摘要】由欧阳修、宋祁等主修的《新唐书·叛臣传》共收录十三位叛臣,分析《新唐书·叛臣传》传文内容,可以发现其标准有四:一是起兵叛乱;二是归附逆臣;三是拒诏作乱;四是擅立新帝。通过对比研究,讨论了 《新唐书》中叛、逆臣的区别,《新唐书·叛臣传》的入传标准集中反映了北宋中期史学义理化的倾向:一是尊君抑臣的忠孝伦理;二是衡评人物凸显道德因素。 【关键词】《新唐书·叛臣传》;入传标准;史学义理化 【中
【摘要】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民族考古学诞生,而汪宁生是中国民族考古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汪宁生在中国古史、民族学、考古学的基础上,以及顾颉刚等人的影响下,形成了“三重证据法”。同时汪宁生也在写作和实践中运用“三重证据法”。而“三重证据法”也在批评中不断接受检验,虽然民族考古学有些过时,但不妨碍人们重新评估民族考古学“三重证据法”的价值。 【关键词】汪宁生;考古学史;三重证据法 【中图分类号】
【摘要】本文围绕孟子关于心性论的建构如何达到“知天”“事天”的目的论终点展开讨论。“天”的概念由孟子处重新拾起,并在其自身的伦理学建构中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孟子的由天生而来的情感之心论“性善”再由此延展为最终对于“义理之天”的“知”与“事”,本文从这样的一条理论路径来阐述孟子伦理学中的“天”的目的论是如何构建起来的,从中体悟孟子“心性论”的建构的哲学智慧。 【关键词】孟子;心性论;天人关系;伦理
【摘要】长城作为抵御北方民族侵扰的防御体系,具有屯兵、预警和防御功能。但随着战事松紧程度的变化,长城周边的军堡与民堡都存在着由防御走向聚居的属性转变,且方志文字与舆图的记载存在偏差。与此同时,长城边线也存在大量的文学写作活动,且诗文多以纪实为主。从诗文记载中可知从明到清,边地百姓的生存状态在逐渐恶化,但文章所表现出来的民俗图景同样存在较大差异。研读方志可以看出朔州一带长城防御体系、堡寨属性变迁、民
【摘要】通过阐述洪武时期法典《大明令》、洪武三十年《大明律》以及四编《大诰》和《诸司职掌》《教民榜文》概况,发现洪武时期法律制度具有立法简约、严刑重典、礼法相结的特点。明初社会问题严重,明太祖朱元璋以元末社会为戒,采取打击豪强、从严治吏、减免赋役、救荒赈灾、救济鳏寡孤独、养老及优抚优恤这一系列关于民生方面的措施,并将其加以制度化、法律化,提供法律支持和制度保障。明太祖对于百姓具有民生意识及关怀,这
【摘要】明清时期海南出现了庞大的廉吏群体。这些廉吏是地方社会风清气正的重要推力,其整顿吏治、惩贪树廉,改变了官场上的不良习气。其在地方社会上的贡献主要有:维护社会稳定、判案精准公正、推动文教事业、兴修公共设施。他们的廉政实践彰显出勤政为民、坚守原则、持正不阿等精神品质。 【关键词】海南;廉吏;清廉 【中图分类号】K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要】岭右地区自古刻石之风盛行,墓碑文献众多,其中不乏以女性为书写对象者。在岭右墓碑中,列女群体的构成主要包括栢舟励节、矢志靡他的贞妇,家人先逝、老当堪悲的孤母,劝君纳妾、以继宗祧的正室,宜家宜室、勤俭中馈的贤妇。在墓碑文献中,一大突出特点即在于对女性生子状况的强调,这体现出古代观念中的重视生子的特点。宗祧继承制度的影响、奉养晚年的需要、奉祀宗庙的考量都是导致出现生子重视现象的具体因素。 【关
【摘要】二战后,日本的影视、动漫、音乐等文化以及汽车、家电等科技产品在得到其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之下不断地向亚洲乃至全世界传播。并且,曾引领华语流行音乐潮流的香港流行歌曲亦受到日本文化的诸多影响,其中香港流行歌曲中大量改编自日语歌曲的作品不仅至今仍为人们所传唱,更是见证了中日音乐文化的交流。为了进一步探讨中日文化交流的特征,基于文化间性理论对香港流行歌曲中的日本元素受容进行探讨能够发现,香港流行歌曲对
【摘要】在传统戏曲走向现代的变革中,台湾剧作家王安祈及其剧作可以算作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自她担任国光剧团艺术总监至今,台湾京剧已逐渐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王安祈与戏曲自小结缘,后又充分积攒了对传统戏曲的理论研究经验,在现代思潮的影响之下,女性主义与空间表现构成了王安祈剧作的两种特色。随着两岸戏曲艺术交流不断深入发展,作为台湾“京剧新美学”的代表人物,王安祈为当下的现代戏创作带来一丝别具特色的清新气
【摘要】本文以《乐记·乐本篇》为起点,深入探讨了其中蕴含的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理念。文章主要围绕三个核心观点展开:音乐与人的情感共鸣、音乐中“和谐”的理念以及“天人合一”的音乐哲学。文章旨在揭示《乐记·乐本篇》中所体现的深刻美学思想,进而深化对中国古代音乐美学精髓的理解。 【关键词】《乐记》;《乐本篇》;音乐美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服饰与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文化与艺术等因素息息相关,东汉画像石作为多种艺术形式结合体,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山东省是中国汉代画像石遗存较多的地域,但其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利用与研究。本文以山东省东汉画像石服饰为研究点,从文字和图像资料入手,对山东省东汉画像石服饰进行文学与艺术两方面的研究;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增强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
【摘要】文学翻译在翻译批评中占据主导地位,对于文学翻译的原则,翻译学者们众说纷纭但尚无定论。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文学翻译应该遵循准确、通顺、创作原则,并通过黄俊雄英译《欲说还休》一文展开论证。文学翻译应用通顺地道的译入语将文学作品的意义、情感、风格在译文中准确表现出来。译者对原作的理解、与原作者的情感共鸣、对语言的重新组合,都体现着译者的创造性智慧。准确、通顺、创作三项原则各有侧重但又和谐共生
【摘要】晚清至民国时期,众多西洋传教士来华传教的同时也着手编订了数量颇多的辞书,以供本国的读者快速了解彼时汉语背后所蕴含的中华风土人情,而时至今日,诸如理雅各(James Legge)、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等著名人物所编撰的双语辞书仍是国际汉学界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就所涉及的社会领域而言,部分语言辞书的研究内容甚至起
【摘要】《西厢记》是中国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爱情传奇。该剧语言凝练、形象生动,富有音律美,情节设计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同时,《西厢记》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在元杂剧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自王实甫将《西厢记》作为杂剧剧本搬上舞台以来,其在世界范围内已广为流传,成为中国古典戏剧的瑰宝。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西厢记》的英译活动也逐渐增多。本文以许
【摘要】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媒介,能够呈现不同国家及地区独特的文化魅力,同时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而除了电影内容本身,字幕翻译也在电影传播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对电影《帕丁顿熊2》的字幕翻译进行实例分析,为未来研究电影字幕翻译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帕丁顿熊2》;字幕翻译 【中图分类号】
【摘要】“的”是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虚词之一,“的”的高频使用率自然使得“的”进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而与其有相同读音的“地”和“得”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目前,国内大多数研究皆聚焦在“的”的来源、“的”的语法功能的同一性、“的、地、得”用法、“的、地”的分合等等。但是分用“的、地、得”有哪些限制,合用“的、地、得”遵从了什么规律呢?本文拟从认知语法的角度,在词组、句子和篇章三个维度上来探讨上述两个问
【摘要】秦简文字再现了当时的书写情况,本文从与官方小篆纵向对比入手,比较字形的差异,给简化的秦简文字归类,识别其中的讹变字、俗体字,并归纳复古写法的字。由此得知“书同文”政策的实质面貌,补正对历史史实的认识。 【关键词】秦简;说文;小篆;文字形体 【中图分类号】H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18-0123-03
【摘要】作为兼具图像、色彩、构图等要素的多模态符号系统,电影海报将电影主要信息、主题思想及情感态度更直接有效地传递给观众,使观众获得视觉、听觉愉悦及满足感的同时,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Gunther Kress和Theo van Leeuwen以韩礼德系统功能语法为基础,对视觉图像、色彩等多模态要素相互作用进行探究,衍生出视觉语法及其三种意义,即再现意义、互
【摘要】议论文逻辑严谨,行文缜密,需要用到较多元话语来串联因果、佐证事实,而不同的语境下元话语的使用会折射出说话人不同的语用身份。本文通过语料库检索出整理HSK作文中议论文类型的元话语类型,总结出写作者“议论”时的语用身份,对考生写作时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措辞有着启示作用。 【关键词】HSK写作;元话语;语用身份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摘要】民间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社会生活文化的重要价值内涵。浙江省文化底蕴深厚,杭嘉湖地区至今仍保留着诸如花朝节、中元节等民间节日,当地民众以“浙”里的民俗庆贺节日,形成浙江特色节日民俗文化。本文旨在以元宵节、花朝节、中元节和重阳节四个传统民间节日及其民俗为研究对象,通过考查相关古代文学作品和地方志书文献,系统梳理以上四个节日在杭嘉湖地区自宋代至明清以来的节日民俗,力求完善浙江杭嘉湖地区传统民间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