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爱尔兰当代作家约翰·班维尔的作品《海》是一部有关记忆、生命和寻找“自我”的小说。小说对现实与过去的再现并置,形成主人公马克斯对自我的再认识,暗示了班维尔对死亡、生命等存在问题的审视。本文着眼于马克斯在人生历程中自我意识的成长,探讨马克斯在亲眼见证死亡后如何形成对世界和“自我”的认知,怎样处理记忆与生命的深层关系。 【关键词】班维尔;《海》;自我;记忆 【中图分类号】I562
【摘要】《雷雨》是著名剧作家曹禺的成名作,也是开创中国现代话剧的基石之一。剧中人物的悲剧命运,或死或疯的结局,集中反映了当时社会、家庭和阶级的多重矛盾,既批判了旧时代的悲剧性,也叩问人类存在的意义。本文将从剧作的时代背景和悲剧内核出发,探索剧作人物的双重悲剧意蕴。 【关键词】《雷雨》;死亡意识;现代悲剧;存在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摘要】《野草》隐含着鲁迅的抗争意识,用象征性的表达方式和极具想象力的意象记录了诗人的自我探寻历程。《野草》中的意象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象征体系,通过对自我及存在的“碎片”地拼凑和组合,呈现了诗人完整的精神世界。将《野草》放置于它所形成的历史条件中分析尤为重要,了解鲁迅所处的现实背景和人生遭际更能感受其内心的苦闷、寂寞、怆然,更深刻体悟诗人孤注一掷的反抗。通过对鲁迅生命中“抗争精神”的挖掘,感受他
【摘要】《丝路古船》以双线并行编排,明线摹写打击盗挖古船的侦察行动,暗线叙述船仔、老欧、池木乡、练丹青、郑天天等各人物的心境变化过程,交织构成了一部完整且精彩的打击“盗挖古船”案件。《丝路古船》体现出作者浓烈的海洋情结与坚定的现代海洋立场,通过摹写海洋与陆地之间的矛盾关系,呈现出强大的文学张力。本文聚焦现代海洋立场这一基点进行延伸,通过剖析作品如何通过对主要人物的书写,揭示隐藏在背后的现代海洋立场
【摘要】回族作家马金莲是宁夏的一张文化名片,她以细腻质朴的笔触刻画了众多回族儿女的鲜活形象,2018年她凭借《1987年的浆水与酸菜》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马金莲新作《花姨娘》通过叙述传统文化下花姨娘这一反叛者跌宕而又短暂的一生,展现出乡村女性大部分仍处于失语的状态,少数女性萌发出了积极反抗的女性意识。为此对小说中的父权文化以及在父权文化的压制下,女性之间的异化与女性意识的觉醒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
【摘要】乡土叙事一直是文学现场的重心,如今,新乡土叙事更是学界讨论的热门命题,乡土作家付秀莹也完成了她的“芳村三部曲”,新作《野望》一如既往地在常与变的交织中记录凝滞的日常,同时隐去“叙述者”的姿态,再现了客观真实的原生态叙事。无论是小说中贴合农事叙述传统的时间美学,还是作家诗意温润的笔调,这一切都来源于付秀莹对现代乡土叙事的古典经验的传承和改造,也为新乡土叙事探索了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野
【摘要】《无性别的神》是央珍的代表作,在当代藏族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品主要讲述主人公央吉卓玛的成长经历,以及她眼中的旧时代藏族女性的命运。本文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解读《无性别的神》,分析贵族阶层和被压迫阶层的女性形象,从女性人物的命运分析不公的社会制度、宗教的禁忌以及男尊女卑传统观念对女性的束缚,切身地体会藏族女性寻求解放过程中内心世界的迷茫摸索和痛苦挣扎。 【关键词】女性意识;央珍;社会制度
【摘要】永井荷风的《荷风细雨》,营造了一种如绵绵细雨般细腻且温柔的氛围,使人读来感觉轻盈流畅,仿佛置身于宁静的梦境之中。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其在艺术构造上的独特手法。首先,永井荷风擅长运用空间变换和时间跳跃的手法,来描绘同一景物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下给予作者的各异感悟。他通过描绘某一特定的时节、天气,或者是人物行为,以此传达情感。其次,永井荷风倾向于选择恰当的意象,以营造出一种唯美和谐的气氛,使得景物的特
【摘要】《米》是苏童的首部长篇,主要讲述了一个逃荒农民的五十年异乡漂泊路程。“逃亡”,作为苏童小说传统母题,本身就包含了时间的变化和空间的位移,苏童以主人公五龙为中心,在同一场域内展开社会关系网,延续了以往小说中“南方堕落”的空间建构,并通过小说符号的隐喻,展现了互为交叉、背驰的空间走向。作为空间的生产者,人的异化必然会导致空间的异化,苏童在建构其爱情、亲情空间网络关系的同时,也在对其进行解构。由
【摘要】叶燮在其诗论著作《原诗》中提出“冥漠恍惚之境”意境论思想。本文研究这一理论产生的思想渊源,通过文献综合的研究方法,分析叶燮《原诗》中“冥漠恍惚之境”的意境论内涵,并从语义与内涵两方面对其进行含义阐释,研究发现“冥漠恍惚之境”有儒释道三方面思想渊源。讨论叶燮《原诗》“冥漠恍惚之境”思想渊源,旨在为中国古典诗学意境论的研究添砖加瓦。 【关键词】叶燮;《原诗》;意境论;冥漠恍惚之境;思想渊源
【摘要】杨维桢是元朝末期诗人,其部分诗歌涉及陶渊明形象,诗人通过和陶、咏菊等方式表达对陶渊明的仰慕之情,表达对隐士高洁品格的赞赏,借此抒发自己的归隐思想。杨维桢的慕陶诗与前代慕陶诗有很大区别,在对陶渊明思想和形象的阐释上有了新的突破,表达了元末明初特殊时期诗人对陶渊明精神独特的思考,具有很大研究价值。 【关键词】杨维桢;陶渊明;慕陶之风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
【摘要】白先勇在当代文坛享有重要的地位。本文采用文献法和对比分析法来研究白先勇的具体作品,主要简单介绍白先勇及其作品,研究白先勇作品的语言风格,对白先勇叙事语言的阐释以及分析其作品的艺术手法。 【关键词】白先勇;语言风格;叙事风格;表现手法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33-0038-03 【DO
【摘要】浪漫主义是中西诗歌史中极为重要的流派之一,也是诗歌创作的永恒主题。约翰·济慈(以下简称“济慈”)作为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凭借其极具天赋的想象力和独具特色的美学艺术风格,“以秋为喻”深刻描绘出自然田园的和谐之美,极具艺术灵感与自然美学价值。而李白作为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其诗作集大胆的想象力与夸张的写作手法于一体,成了盛唐诗作的指向标。济慈《秋颂》与李白《江上秋怀》都借
【摘要】杜甫先后在成都草堂居住了约四年,其草堂诗占至今流传诗作总量的百分之二十。杜甫对草堂的喜爱,基于其幽静的地理位置、优美的山水风景以及热情好客的邻居。诗人此前历经动荡漂泊,直到定居草堂方得身心的宁静。但寓居草堂的闲适生活背后同时充满贫困和战争的威胁。安定的生活固然使杜甫产生暂时满足的心态,却不能改变他身如浮萍的命运,更不能消弭他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因此,杜甫在多数草堂诗中表
【摘要】1820年,俄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浪漫主义时期。儿童写作也受浪漫主义的影响,开始以更丰富的想象力和情感看待儿童。孩子们受到重视,被认为应该拥有属于自己的迷人而诗意的世界。“双重世界”的概念意味着日常生活与幻想世界并存,孩子可以毫不费力地跨越边界。这是幻想类型的基础,在浪漫主义时期,安东尼·波戈列尔斯基的《黑母鸡与地下王国》和弗拉基米尔·奥多耶夫斯基的《鼻烟盒里的小镇》等作品就是例证。这
【摘要】河东段克己、段成己兄弟二人是金元易代之际的遗民代表,正史未见有传,相关记载散见于诗集、方志等。二人仕宦经历可划分为三个时期,金亡前求学读书、应举赴试;金亡后隐居龙门、结社授学;兄亡后克己出任学官,以学入仕。这种“入”与“出”的变化带有儒家“立德”以济世“立功”的文化色彩。广为世人称赞,美誉甚多,以称谓的主体来进行一个归类划分,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自号,诸如“遁庵”“在家居士”“菊轩”“国朝
【摘要】《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代表性著作,描绘了柏拉图心中的乌托邦国家,其中所蕴含的正义思想也是不容忽视的。柏拉图将城邦的正义与个人的正义进行类比,城邦的正义就是城邦里的三种群体按照各自的天性各司其职,个人的正义则是灵魂的三要素和谐统一,论证了个人把自己奉献给城邦是有利的,力图实现整体的善,最终证明正义的人是最幸福的,个人要追求灵魂的正义。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城邦正义;个人正义;灵魂;
【摘要】贞观时期,唐太宗非常重视与周边部族的相处,而突厥则在周边部族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唐与突厥的战和关系不仅对突厥产生很大影响,对唐朝也意义深远。唐太宗在位时期与突厥进行了多次战争,战争前后,唐朝与突厥都在进行着友好往来。本文将论述贞观时期唐太宗君臣与突厥的战与和以及其所产生的影响,按照时间顺序梳理唐太宗时期与突厥的战争,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来阐述唐朝与突厥的交往。 【关键词】贞观时期;
【摘要】在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体系中,科技批判一直是一个核心议题。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对此有着不同见解。马尔库塞坚信科技已经演变成社会控制的新形式,将人们引向单一维度的境地,使社会沦为单向度的社会。他主张建构新理性,唤起爱欲,摆脱被奴役的状态,实现真正的解放。哈贝马斯则认为科技不仅是生产力的象征,更是一种新的意识形态。他强调通过恢复交往理性才能够克服科技异化。尽管两位学者对科技的批判各有侧重,但也具有
【摘要】墨家思想作为战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思想流派,曾经辉煌一时,其主张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德”等思想在当时独树一帜,至其鼎盛时与孔子的儒家并称“孔墨显学”,然而声名显赫的墨家却在汉代之后逐渐隐没以至中绝。本文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墨家思想中绝的内外因素,从墨家思想对战国时期社会行为、社会运行的影响和墨家思想对统治阶层实行社会控制的影响等方面来分析其逐渐中绝的原因,在分析过程中结合理论思辨和历史事
【摘要】抚州家风家训是临川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促成了抚州地区“崇文重教”社会风气的形成,是抚州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赖以成长的文化沃土。以宋代抚州南丰曾巩家族为例,研究曾巩家族的家风内涵及家训特征,有利于弘扬临川优秀传统文化和建设好家风好社风。 【关键词】宋代;抚州;曾巩家族;家风;家训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
【摘要】我们是否可以和孙悟空对话?可能世界是否真实存在?这些都是虚构主义中常见的问题。在哲学中,虚构被视为一种表现真理的方式,通过虚构,我们能够超越现实的限制,探索更深层次的真相。而虚构主义则扩展了虚构的概念,提出了对现实的反思和重构。虚构主义认为现实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由人们的知觉和观念构建的。通过虚构主义,人们可以认识到现实世界的多样性和主观性。本文从哲学角度简要探讨了虚构与虚构主义的概念和观
【摘要】明代江南水路交通发达,舟船犯罪频发。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舟船犯罪,主要分为谋财害命、诈骗盗窃、拐带人口三种类型。舟船空间狭小封闭,行船过程中管控难度大,水上交通来去无痕,这些特点导致舟船犯罪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难以及时侦破。针对舟船犯罪问题,明人总结出了慎雇舟船、结伴而行、言行谨慎、照看货物、防范船户等经验,并倾向于对船户这一职业进行负面评价。 【关键词】明代;江南;犯罪;船户;水路交通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真正做到文化自信,离不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丝弦锣鼓作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土家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体现了土家族的文化价值观和豁达的人生观。建始“丝弦锣鼓”起源于薅草锣鼓,后逐渐融合发展成为完整的丝弦锣鼓乐。近些年来,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加上建始“丝弦锣鼓”传承与保护过程中面临传承场域变异、传承人保护意识不足等突出问题,
【摘要】1942年,《晋察冀画报》在河北平山创刊,这是一本诞生在中国抗战艰苦岁月里的摄影画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第一份以刊登照片为主的综合性画报,是我国专业新闻摄影的摇篮。本文以图像符号理论为指导,选取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画报》中的摄影和美术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整合视觉文本所形成的人物和场景图像,探究出《晋察冀画报》摄影风格大众化、话语建构导向化的图像符号建构策略,并挖掘图像符号化背后的
【摘要】伊玛堪作为赫哲族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民间说唱文学,其中蕴含了极其丰富的生态文明观。在伊玛堪中赫哲人不仅记录了赫哲族起源、族人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以及宗教信仰等,还集中反映了赫哲族独有的生存方式、生活智慧、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等。伊玛堪通过其叙事内容以及形式,展现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这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基石。同时伊玛堪又作为赫哲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
【摘要】本文以《金瓶梅》全译本The Plum in the Golden Vase在美国亚马逊网上书评为分析语料,从学术性、叙事艺术、翻译策略等评价视角,分析读者接受。读者认为:该译本是叙事艺术的一个里程碑,是明代社会的百科全书;译者以高超的异化翻译策略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文学及文化的窗口,堪称中国“第五文学经典”,译本具有陌生性、原创性和代表性。 【关键词】《金瓶梅》英译本;第五文学经典
【摘要】《小妇人》是19世纪中期由美国女作家路易莎·梅·奥尔科特创作的著名小说。其中的主人公乔一直被认为是现代独立女性的化身,作者刻画该人物使用了大量的对话。本文从语用学角度出发,以合作原则为理论框架,分析乔的对话的言外之意和真实内涵,挖掘对话背后的人物性格,为语用学在小说中的应用提供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合作原则;《小妇人》;会话含义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
【摘要】文化负载词承载着特定文化的价值观、传统和象征意义,是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的重要体现。临武傩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对其外宣文本中文化负载词进行英译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文化适应理论的视角切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武傩戏外宣文本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不同类别文化负载词使用的英译方法并探究其背后的原因,旨在为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提供参考,更好
【摘要】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四步骤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持。本文以乔治·斯坦纳提出的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四个步骤为框架,对《许三观卖血记》英译本中体现的译者主体性进行挖掘和分析,旨在丰富阐释运作理论的相关研究成果。 【关键词】阐释学;翻译四步骤;译者主体性;《许三观卖血记》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
【摘要】本文选取汉俄语中表示“不”“没”义的否定句作为研究对象,从语言对比的视角出发,结合相关句例,探究汉语“不/没+动词”“不/没+形容词”否定句式与俄语相应表征形式,以及相同意义范畴下汉俄语“不/没”义否定句的表征形式。通过对比分析可知,在不同的语言背景下汉俄语“不/没”义否定句的否定手段、词序排列、否定范围与否定焦点均存在差异,汉语使用词汇手段进行否定,词序排列的改变通常会造成否定范围和焦点
【摘要】云南地区多山川,地理气候复杂多样,自古以来便是彝族、白族、傣族等众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富集区。经过历史的积淀,其独具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在清人桂馥的学术笔记——《札朴》中留下了斑斓的一卷。本文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切入,整理本卷所收字词条目,并分析其收词特点,力图展现该卷的收词情况以及清中期云南人的饮食、经济、民俗等方面的社会图景。 【关键词】《札朴·滇游续笔》;字词;云
【摘要】在汉英语言当中,句子中的谓语动词本身隐含着一定的时间结构特征,并与句子当中的其他成分一起决定了句子的情状类型,体现出活动、状态、成就、结束、反复延续等情状类型。动词的体作为句子情状的外显标志,要与情状类型相兼容,共同发挥作用。例如进行体要求情状有一个持续动态过程,而起始点和终结点无关紧要。与进行体相反,完成体强调的是结果的起始点和终结点,并不关注其有无中间持续过程。若动词的体与句子的情状不
【摘要】本研究通过统计湛江地区的雷州话句末语气助词在陈述语气中的分布情况,采用卡方检验对会话双方在陈述语气中句末语气助词的选择情况进行显著性检验,总结出门诊会话的言语使用特征。根据检验结果,P值小于0.001,结果具有极其显著差异,会话使用双方在陈述语气中对于句末语气助词的选择与使用有很大的差别。最后,基于语用调节论,探究雷州话句末语气助词在陈述语气中的运作机制以及其动因,为提高门诊诊疗质量,改善
【摘要】“X不完,根本X不完”是近几年在网络社交平台出现的一种流行语,具有一定的能产性和不可预测性,逐渐演变为一种构式。本文以“X不完,根本X不完”构式为研究对象,运用描写和解释、统计和分类的方法,从形式特征、构式义、语义特点、形成原因对该构式进行分析。构式义可概括为说话者对完成某一行为的可能性进行主观否定,在言语交际中呈现出主观评价性、强调性的语义特点。构式是在类推机制、构式压制等多重因素的共同
【摘要】多模态隐喻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理论系统还不够完善,导致多模态隐喻研究出现各种问题。本文以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为例,分析了其中的隐喻类型及多模态机制。随后文章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构建起图像、语言、味道、气味和触觉五种模态之间的互动和隐喻机制,期望能对多模态隐喻理论系统的完善做出贡献,并为相关的创作提供帮助。文章最后展望了多模态隐喻学科发展前景,认为理论的完善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 【
【摘要】南京城门历经开合、损毁和重建,众多城门本体消失,而城门名称多被沿用为地名,延续着城门的非物质生命,对于维护城门遗产的真实性和历史风貌的完整性意义重大。在调查南京城门地名数量、分布、类型基础上,分析城门地名保护问题,从公众参与、完善系统、分级分类保护、活化使用和数字复现等方面提出了保护策略,有助于打响南京城门招牌,擦亮南京城墙城市名片,助力南京城墙申遗,促进南京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关键词
【摘要】近年来,随着红色旅游在全国的迅速兴起,使得各地掀起一股红色文化的热潮,乌鲁木齐市作为新疆的首府,地处“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但由于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较晚,挖掘不够深入,红色文化品牌整体设计不足,品牌知名度低,宣传力度不够,没有构成主题鲜明的文化品牌。本文主要以乌鲁木齐市为研究对象,从城市文化品牌的内涵入手,深入分析乌鲁木齐市红色文化品牌资源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塑造乌鲁
作者简介: 黄文霞,女,汉族,陕西咸阳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