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基于2009—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考量绿色金融能否如“手术刀”般真正发挥提升企业环境社会治理绩效的作用,抑或只成为部分企业“漂绿”营销的“麦克风”。结果表明:绿色金融的发展不仅未显著加剧企业“漂绿”行为,而且对“漂绿”倾向较重的企业起到了遏制作用。绿色金融政策的实施显著提升了重污染企业的环境社会绩效,且这一正向作用在非国有性质、位于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和非高科
摘 要: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构建省级新质生产力指标,深入探究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对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显著提升作用,且通过技术成果市场转化和资本集聚进行有效传导。同时,该作用在商业银行数字化分维度、人才支撑、数据要素市场化及产学研合作方面表现出异质性特征,并受到法制环境与金融监管的显著调节。此外,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
摘 要:基于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数据,从作用机制与效应评估视角阐释金融可得性对居民消费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金融可得性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显著提振城乡居民消费升级,尤其是对农村地区居民消费升级的提振效应更为明显。此外,金融可得性对促进东西部地区城乡居民、中部地区城镇居民和高收入差距居民的消费升级有更深远的影响,金融可得性通过增量来促进城镇居民消费升级,通过提质来实现农
摘 要:基于保险业系统性风险传导机制和预警机制的理论分析,利用CoVaR方法评估保险业系统性风险,从微观保险机构和宏观经济环境构建Attention-LSTM模型对保险业系统性风险进行预警分析。研究发现:当遭遇重大事件冲击时,系统重要性保险机构对保险业的风险溢出增加;将金融压力指数纳入风险预警体系,其预测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分别降低8.59%、7.27%和4.55%;Att
摘 要:基于2011—2020年中国农业保险经营机构的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与系统广义矩估计(GMM)方法,探究农业保险承保规模对大灾风险应对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农业保险承保规模在初期扩张阶段对于分散承保风险具有正面作用。然而,随着承保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风险逐步积累,导致其对于大灾风险应对能力的影响转为负面。“偿二代”监管体系的引入能够延缓因承保规模扩张而造成的大灾风险应对能力的变化趋势。鉴于此
摘 要:大数据环境下,应用机器学习数据挖掘分析技术对波兰破产及未破产公司的财务数据进行建模训练和测试验证,其中包括多层感知器中的SMOTE、SMOTE-Borderline1和BMS不平衡算法。横向对比发现SMOTE、SMOTE-Borderline1、BMS算法有效提升了F1-Score,证明了多层感知器算法在公司破产评估领域内处理非平衡类别数据手段的有效性。纵向对比表明在不同的预测时间跨度上,
摘 要:基于2011—2021年30个省级行政区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产业数字化、税收横向分配与地方财政压力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产业数字化发展对缓解地方财政压力有显著影响,税收与税源背离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产业数字化对地方财政压力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著;产业数字化对地方财政压力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对于数字经济企业发展较充分的地区,产业数字化对地方财政压力的缓解作用有所减弱。因此,在推动产业
摘 要:选取2010—2020年27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对城市创新创业活跃度的影响效果及作用机理。结果显示: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对城市创新创业活跃度的影响呈倒U形,即随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增长,其对城市创新创业活跃度表现出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异质性上,基础设施用途类债务所发挥的作用更强,规模较大、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较高的城市倒U形变化更明显;作用机理上,适
摘 要:基于2007—2021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银行数据,选择银行行政处罚监管视角,探究银行监管与外部审计监督在信贷风险防控中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在信贷风险防控中,银行行政处罚监管与外部审计监督存在互补关系,且该互补关系并非源自外部审计质量的中介效应,而是双方能够实现优势互补并形成监督合力。协调互补机制在于外部审计师能够根据处罚公告信息确定信贷业务审计重点,而银行监管部门也可利用外部审计工作增强
摘 要:基于注册制改革的准自然实验,利用2012—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同行核准制公司风险承担的视角探索此项改革带来的溢出效应。结果显示:注册制改革显著提高了同行核准制公司的风险承担水平。注册制改革主要通过缓解同行核准制公司的融资约束、加大其研发投入力度的渠道而产生溢出效应。注册制公司数量较多、竞争程度较高的行业中,溢出效应更明显。鉴于此,应完善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降低企业的融资约
摘 要:依据2013—2020年沪深A股重污染制造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与调节效应模型,考量绿色技术创新对重污染制造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绿色技术创新能促进重污染制造企业财务绩效,在中西部地区、非国有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中效果更显著;绿色产品创新对财务绩效促进效果高于绿色工艺创新;政府惩罚型碳治理对绿色技术创新促进企业财务绩效呈正向调节作用,而激励型碳治理调节作用不显著;碳交易市场调
摘 要: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改善提升了土地价值。土地价值捕获旨在通过合理的政策工具和机制,将因公共投资或市场发展而产生的土地增值部分回归公共领域,用于支持城市的持续发展。土地价值捕获机制的设计要考虑工具类型、决策因素及运行评价体系。现行土地价值捕获机制存在公共品溢价识别欠清、过于依赖土地出让收入、地方政府供给激励扭曲等问题,亟待转型。鉴于此,需聚焦公共品价值循环中的“价值实现”与“价值捕获”环节
摘 要:依据2012—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考量新质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影响。结果显示: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优化劳动力就业结构和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共同富裕水平,改善居民收入分配结构,缩小收入差距;新质生产力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对本地区和邻近地区的共同富裕水平呈正向影响。鉴于此,建议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提升科技、财政与金融的协同效应;引导不同地区依据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
摘 要: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视角考察数智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的内在机理并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智化可以显著促进乡村振兴,该促进作用通过农业生产效率、乡村产业升级、乡村治理效能传导,并表现出市场一体化、公共服务供给、城乡收入差距、地理区位的异质性特征。进一步研究发现,受金融集聚调节效应的影响,数智化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更强;在跨越
摘 要:基于需求层次理论和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运用OLS模型实证分析农村公共服务对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农村公共服务能够通过促进农村居民社会参与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异质性检验表明,农村公共服务对处于西部和中部以及60岁以上的村民生活质量的正向作用更为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农村公共服务与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存在倒U形关系,即存在最优公共服务水平,偏离了最优的公共服务会对农村居民
摘 要:依据 2011—2022 年中国A 股上市公司数据,考量企业信息透明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企业信息透明度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性。较高的信息透明度有助于企业降低信息不对称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带动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信息透明度的提升主要通过增加股价信息含量、缓解融资约束和提高客户稳定度,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且国际化、市场化和法治化程度越高,提升作用更明显。鉴
摘 要:基于2009—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考量数字技术创新对企业违约风险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技术创新主要通过治理效应和信息效应显著降低企业违约风险,且在非高科技行业以及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中更为明显。鉴于此,建议加大对企业数字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有效降低企业违约风险,增强金融经济体系韧性,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关键词: 数字技术创新;违约风险;治理效
摘 要:基于环境规制理论,运用双重差分方法,依据2011—2021年A股市场高耗能制造企业数据,考量用能权交易政策对高耗能制造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结果显示:用能权交易政策通过促进企业数字技术发展显著促进试点地区高耗能制造企业绿色转型。异质性分析表明,用能权交易政策更有助于非国有企业、大企业与数字化水平较高地区的高耗能制造企业绿色转型;空间溢出效应表明,用能权交易政策抑制了邻地高耗能制造企业绿色转型
摘 要:我国现行调整国家出资公司方面的规范文本仍处于零、散、乱状态,2023年《公司法》修订案对国家出资公司也难以提供有效的治理规则和监督机制。针对国家出资公司的特殊性,应把国家出资公司剥离出《公司法》,采用废改立结合方案,制定一部专门的《国家出资公司法》或《国有独资(控股)公司法》。具体做法是把国家出资公司从现行《公司法》中析分出来,废止现行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把现行《企业国有资产法》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