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探究林分空间结构对林下更新的影响,为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的林分结构调控和经营管理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方法】以祁连山排露沟流域的青海云杉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已建立的青海云杉林固定样地,对其林分结构和林下更新进行调查,计算林分的大小比数、角尺度、密集度、聚集指数、开敞度和竞争指数等空间结构参数及林下更新苗的植株密度、平均苗高、平均基径和平均冠幅等更新指数,并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林
摘 要:【目的】建立基于气候因子的湖南省主要树种组林分生长率混合效应模型,为产出主要林分蓄积量年度变化、支撑省域森林资源年度监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湖南省第六、七、八、九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固定样地的调查成果,选取杉木类、马尾松类、栎类、其他硬阔、其他软阔、针叶混、阔叶混、针阔混8个主要树种组共3 036个样地数据,在传统林分蓄积量生长率模型基础上,通过相关性分析引入气候因子构建再参数化模
摘 要:【目的】为探讨石灰用量对檀香人工幼林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提出适宜的石灰用量范围,为檀香人工林的高效培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6个月龄的檀香幼苗为研究对象,在野外设置不同石灰添加量(0、2.5、5、10 kg/植穴)控制试验进行定期观测。【结果】与对照组(0 kg/植穴)相比,添加石灰可显著提高檀香的苗高、地径和胸径(P 关键词:石灰;檀香;人工林;光合特性 中图分类号:S718.4
摘 要:【目的】为揭示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牛尾河流域4种典型森林土壤微生物对林下植物多样性形成的影响及其驱动机制。【方法】以梵净山牛尾河流域杉木林(SML)、鹿角杜鹃林(DJL)、水青冈林(QGL)和硬壳柯林(YKL)4种典型森林为研究对象,调查林下植物组成,分析草本及灌木层的多样性特征。此外,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土壤细菌与真菌的物种组成,运用主坐标分析(PCoA)、线性判别分析(LEfSe
摘 要:【目的】探寻不同生境下石灰岩山地优势种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 McClure蔸根和鞭根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养分供应特征与根际效应差异,为喀斯特生境植物的养分管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石灰岩山地裸岩率的不同划分了连续土(CS)、半连续土(SCS)、零星土(SS)3种生境,对3种生境淡竹林设置样地调查,进行淡竹不同类型根系土壤取样,测定其养分含量及根际效应,分析不同
摘 要:【目的】探究星载激光雷达数据对大型丛生竹类地上生物量(AGB)的反演潜力,以期利用星载激光雷达数据准确预测区域尺度丛生竹的地上生物量。【方法】以云南省新平县的龙竹为研究对象,以ICESat-2/ATLAS星载激光雷达为数据源,通过提取林地内的ATLAS光斑及其参数,使用空间插值技术实现光斑数据在空间上的连续分布。采用随机森林回归(RFR)、K-近邻法(KNN)、梯度提升回归树(GBRT)3
摘 要:【目的】探究不同光照环境对南京椴容器苗叶片性状和光合生理的影响。【方法】以1年生南京椴容器苗为试验材料,研究全光照(CK)、遮阴30%(T1)和遮阴50%(T2)对南京椴容器苗叶片性状、叶解剖结构、气体交换参数、光响应曲线、叶绿素荧光指标和光合色素的影响。【结果】随着遮阴强度的增大,南京椴容器苗的叶长、叶宽、单叶面积、叶含水率和叶鲜质量均显著增加,且在T2处理下达到最大值,而比叶质量则随着
摘 要:【目的】通过测定赤松梢斑螟Dioryctria sylvestrella越冬幼虫的抗寒能力和不同越冬阶段的生理生化指标,为赤松梢斑螟的越冬行为以及在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等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通过在越冬期剖树检查的方法确定赤松梢斑螟越冬幼虫龄期,使用过冷却点测定仪对赤松梢斑螟越冬幼虫的过冷却点和体液结冰点进行测定,并分析和幼虫龄期、体长、质量之间的关系,同时测定越冬期和越冬后期幼虫体内的
摘 要:【目的】揭示不同林下植被覆盖对胡桃楸人工林细根形态和生物量的影响,为该地区胡桃楸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科学管理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黑龙江省帽儿山地区胡桃楸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林下植被覆盖下胡桃楸树高和胸径的生长,采用土钻法研究了土壤表层(0~10 cm)和亚表层(10~20 cm)的胡桃楸吸收根(1~3级根)和运输根(4~5级根)的形态和生物量特征,同时测定了灌木和草本植物的根系生物
摘 要:【目的】对四川雅安36份野生油茶资源的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进行综合评价,为选育适宜当地的油茶良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36份野生油茶资源的17个质量性状和19个数量性状,通过香农-维纳多样性指数分析、显著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并筛选出综合表现较好的野生油茶资源。【结果】36份野生油茶资源的17个质量性状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果实形状和种子形状的多样性指数最大,分别
摘 要:【目的】探明板栗‘燕山早丰’♀ב王钱大栗’♂杂交组合中母本柱头可授性和父本花粉活力的日变化规律,筛选其最适授粉时间,为实现板栗高效杂交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河北省迁西县主栽板栗品种‘燕山早丰’为母本,选择与其花期相遇且具有多粒性状的‘王钱大栗’为父本,于盛花期单日8:00—18:00每隔2 h进行人工杂交授粉试验,授粉前分别采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和醋酸洋红染色法检测‘燕山早丰’柱头
摘 要:【目的】研究施肥对蒙古栎不同类型结果枝的芽、雌雄花和结实特征的影响,为掌握蒙古栎结实规律、促进其稳定结实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1年秋季和翌年5月分2次对蒙古栎进行树冠下辐射条状施肥,分别调查蒙古栎延长枝和侧枝的顶芽、侧芽、雌雄花、坐果率以及枝条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和矿质养分变化。【结果】蒙古栎芽主要分布在1年生延长枝和侧枝上,延长枝顶芽和侧芽通常较饱满,雌花、雄花序数量较侧枝高了91.
摘 要:【目的】探究森林火灾对PM2.5排放机制的影响,为开展区域森林火灾PM2.5排放研究及森林火灾PM2.5排放造成的大气环境安全问题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撑,以期提高对森林火灾PM2.5排放的生态环境效应认识。【方法】以红松人工林地表可燃物为试验材料,通过预设试验条件、气象因素的模拟燃烧试验,测定火焰长度、火焰高度、火焰深度、燃烧效率等火行为特征,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因素方差分析、Spear
摘 要:【目的】为阐明同一立地条件下不同径级树木产生径向生长差异的原因,分析限制其生长的主要气候因子以及对不同干旱事件的响应,并结合水力性状解释这种差异。【方法】以栓皮栎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不同径级树木各选择45棵,采集年轮资料并计算树轮宽度特征,研究生长与气候因子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干旱事件的响应,同时采集叶片进行PV曲线分析,并将其与生态弹性能力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降水量是限制不同径级树木生
摘 要:【目的】探究季节变化对雷州半岛尾叶桉Eucalyptus urophylla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组分和酶活性的影响,为桉树人工林碳库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8年生尾叶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2023年9月(湿季)和12月(干季)分土层采集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以及有机碳组分,探明桉树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组分含量和酶活性的季节变化,以及土壤有机碳组分在不同季节的关键调控因子。【结果】1
摘 要:【目的】研究具鳞水柏枝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和谱系地理分布格局,为具鳞水柏枝品种改良、种质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奠定理论基础。【方法】利用ITS序列和叶绿体DNA片段(基因rps16和基因间隔区petA-psbJ、psbE-petL)对具鳞水柏枝54个居群共278个个体进行谱系地理学研究,分析其遗传多样性。【结果】基于cpDNA联合片段和ITS片段分别发现具鳞水柏枝的41个单倍型和33个基因型
摘 要:【目的】探究油茶bHLH基因家族成员及其应对干旱胁迫的表达调控模式。【方法】基于油茶全基因组数据,鉴定CobHLHs基因成员,分析其系统发育进化关系,研究其在油茶染色体上的分布、顺式作用元件预测、家族成员间共线性分析,探究CobHLHs基因的组织表达特异性及其在干旱胁迫、ABA处理下的表达模式。【结果】共鉴定出127个CobHLHs。根据其系统发育关系,将其分为17个亚族。共线性分析结果显
摘 要:【目的】研究安徽省黄连木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旨在为安徽省黄连木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方法】运用4对AFLP多态性有效引物对16个居群共341个样本单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评价,计算各遗传多样性参数,进行分子方差分析(AMOVA),对居群进行非加权算数平均配对法(UPGMA)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PCA)。【结果】1)共扩增出652个多态性位点。在物
摘 要:【目的】旨在探讨城市滨水带植物景观对游客体验的影响,并构建一套评价体系以评估其景观效益,为植物景观设计提供优化策略,以增强滨水带的旅游吸引力和提升游客体验。【方法】以常德穿紫河风光带为例,采用实地调研法获取游客对植物景观的感知和测评对象的植物景观基本情况,通过构建的评价体系对滨水带景观效益进行量化分析;结合层次分析法构建出由1个目标层4个准则层16个指标层的美景度评价体系,并对评价指标进行
摘 要:【目的】揭示洞庭湖区生态效率时空演变特征,解析其影响因素,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资源消耗作为投入指标,以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作为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标准差椭圆及地理探测器,分析洞庭湖区2014—2023年17个县域单元生态效率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1)研究期内洞庭湖区生态效率的时序变化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