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在雷击火干扰背景下,以兴安落叶松林凋落物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可溶性有机质(DOM)组成成分及结构的恢复动态,旨在探究雷击火干扰后森林凋落物的恢复进程及生态系统影响。【方法】将凋落物分为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对不同恢复时间、海拔以及坡度下凋落物有机质中的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及光谱特征(SUVA254、SUVA260、SUVA272、SUVA280、HIXb、FI
摘 要:【目的】基于监督深度学习的遥感影像树冠检测逐渐成为森林资源清查和监测的重要技术手段。然而,已有方法需要大量标注样例,导致了高昂的成本和较低的通用性。在该挑战下,本研究设计了一种新的主动学习方法开展了UAVs光学影像下端到端的桉树树冠识别。【方法】采用“Teacher-student”交互学习模式,在每轮学习中通过Teacher模型生成候选伪样本,基于伪样本筛选策略得到高价值的目标伪样本,再
摘 要:【目的】对红松优树半同胞子代家系试验林进行生长性状观测,分析红松家系生长的变异规律,为优良家系的筛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同一造林点38年生红松优树半同胞子代家系为研究对象,通过观测和分析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解析红松家系的性状变异特征,并估算遗传参数和育种值,筛选出优良家系。【结果】参试家系的生长性状在家系间、区组间差异均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且生长性状在家系间存在较为丰富的变异,各性
摘 要:【目的】在甘肃省河西地区建立科学合理的文冠果种质资源评价体系、综合评价和筛选适合在当地推广应用的文冠果优良品种,为河西走廊干旱半干旱区特色文冠果生态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分析模型计算指标权重,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GRA)构建“理想品种”和参考数列,计算加权灰色关联度,对17个引进新种质从适应性、观赏性、丰产性对其进行评价与排序,最终完成综合评价与筛选。
摘 要:【目的】桉树是我国三大速生树种之一,作为广西林业经济的四大支柱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管理不善,桉树叶部病害发生日趋严重,影响桉树生长,制约了桉树产业的健康发展。桉树生长迅速,叶部病害初期难以发现,成灾后导致叶片大面积脱落,植株生长时间缩短,生长缓慢,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明确桉树叶部病害病原种类,探索桉树叶部病害生物防治方法,制定合理的病
摘 要:【目的】落叶松枯梢病严重危害落叶松生长发育,但对健康、患病落叶松内生真菌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研究未见报道。【方法】本研究以不同枝龄健康和患枯梢病落叶松枝(1年生健康枝、2年生健康枝、3年生健康枝、1年生病枝、2年生病枝和3年生病枝)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其内生真菌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差异。【结果】落叶松内生真菌信息共注释到5门,24纲,83目,184科,331属。Bradym
摘 要:【目的】探索平均木树高生长模型的构建方法,可为区域性杉木人工林科学经营决策和立地质量评价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方法】以95块杉木人工林样地406组杉木人工林平均木树高和年龄为研究对象,利用数量化方法Ⅰ筛选显著影响平均木树高生长的立地因子和气候因子,并采用k-means聚类方法按照标准分别聚类成气候类型组和立地类型组,基于气候因子和立地因子等级划分与筛选结果,选取6种常用的树高生长模型,将聚
摘 要:【目的】油桐属大戟科油桐属落叶乔木,是一种具有独特经济价值的树种。目前油桐嫁接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嫁接方法、愈合过程等方面,针对油桐嫁接砧穗互作尚无系统深入研究。开展油桐砧木与接穗间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对于科学选择砧穗组合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1年生千年桐实生苗为砧木,三年桐和千年桐分别为接穗,采用劈接法进行嫁接,试验做2组处理:处理1为千年桐/千年桐的砧穗组合(VM/VM);处理2为三年
摘 要:【目的】在“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背景下,科学的立地质量评价是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的前提。长期以来缺少对全国尺度森林立地质量的准确评价,在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的要求下,严重制约了森林经营技术的发展与提高,建立全国主要针叶林分地位级指数模型是森林经营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对林业生产实践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方法】根据全国主要针叶林分样地数量情况,划分了16个针叶树种组,采用Richards、Logist
摘 要:【目的】为科学评价野外回归极小种群植物海南假韶子的生境适应性。【方法】采用3年生海南假韶子实生容器苗开展野外回归试验,探讨林缘、林隙、林下3种(郁闭度由小到大)不同光照条件对回归海南假韶子生长、叶片形态、叶绿素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等的影响。【结果】连续监测2年发现,随着郁闭度的增大,成活率从93.57%下降到62.96%,苗高净生长量从26.72 cm减小到4.84 cm,地径净生长量从2
摘 要:【目的】以金子山国有林场4种典型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对比不同林分空间结构多样性差异,确定影响林分结构多样性的主要因素,为实现区域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森林质量的精准提升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基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天然林和杉木、柳杉、鹅掌楸3种人工林的样地实测数据,应用林分空间结构多样性评价法对4种典型林分进行分析。【结果】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分空间结构多样性指数DFS值为0.767,结构多样性呈良
摘 要:【目的】选育耐低磷且磷高效林木品种,是解决林木磷素利用率低及林地土壤有效磷匮乏的有效途径之一,建立南酸枣耐低磷能力评价体系,评价不同磷效率类型,筛选耐低磷及磷高效南酸枣种质,为进一步培育耐低磷且磷高效南酸枣种质提供种质基础及理论依据。【方法】以28个南酸枣家系为供试材料进行盆栽试验,在低磷(0.2 mg·kg-1)和正常磷(16.0 mg·kg-1)供应条件下,测定各南酸枣家系苗高、地径、
摘 要:【目的】保障木材安全,提升木材的自给能力是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通过阐明施氮水平对银杏木材产量及木材性质的影响,为银杏用材林养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别以对照(CK,0 kg/hm2)、低氮(LN,100 kg/hm2)、中氮(MN,200 kg/hm2)和高氮(HN,300 kg/hm2)四个不同施氮水平处理田间生长的3年生银杏苗,分析其茎生物量增量、木材纤维直径、纤维细胞双层细
摘 要:【目的】合理施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林木的抗病虫害能力,提高木材产量和质量。探究配比施肥对紫椴生长、光合、叶片养分含量以及叶片解剖性状的影响,为紫椴高效施肥技术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7年生的紫椴为试验材料,采用N、P、K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L9(34),设置不同施肥配比处理,分别为T1(N1P1K1)、T2(N1P2K2)、T3(N1P3K3)、T4(N2P1K2)、T5(N2P2K3
摘 要:【目的】杉木作为重要的用材树种,具有广泛的用途和经济价值。通过克隆、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分析方法对杉木隐花色素CRY1基因进行研究,为更深入地了解其在杉木生长发育和环境适应性中调控作用提供参考。【方法】以杉木优良无性系‘洋020’的1年生苗作为试验材料,通过RT-PCR技术,完成了CRY1基因的克隆,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和表达分析。【结果】ClCRY1基因CDS区全长2 109 bp,编码
摘 要:【目的】明确3种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木姜叶柯生殖枝比例、花序产量及其内源激素、可溶性糖和蛋白质的影响。【方法】以7 a生木姜叶柯优良无性系人工林为材料,在其生理分化前连续6次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复硝酚钠、矮壮素和多效唑,以喷清水为对照,对植株叶片内源激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动态变化及生殖枝比例和花序产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木姜叶柯生殖枝比例和花序产量存在显著或极
摘 要:【目的】对家具供应链脆弱性进行评价研究,以期从供应链脆弱性的角度为家具供应链风险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结合新时代背景下家具供应链发展新特征,对家具供应链各环节脆弱性进行分解,运用德尔菲法筛选家具供应链脆弱性因素,利用SPSS软件进行信度和效度分析,构建包括数字化供应链成熟度在内的家具供应链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BP神经网络在风险评价方面的优势,结合置换特征重要性算法,运用Pyth
摘 要:【目的】利用牛皮纸木质素的不可逆热响应特性在水中制备尺寸均一的木质素纳米粒子。并探讨木质素不可逆热响应行为的机理,为木质素纳米粒子的制备提供新思路。【方法】研究了不同pH值和温度条件下制备的木质素纳米粒子形态。采用全反射衰减红外光谱、紫外-光扫描光谱以及差示扫描量热等方法,进一步分析了加热过程中木质素与水以及木质素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变化。【结果】在125 ℃条件下加热30 min,可以得到平
摘 要:【目的】太原森林公园是山西省AAAA级旅游景区、太原市优秀旅游景区,识别其文化景观特征,可为明确区域文化价值提供量化与空间化的科学手段支撑。【方法】基于太原森林公园2012—2022年数据,从层积视角出发,采用地理探测器、特征识别、图像分割技术、LCA体系与田野调查法等方法,分析太原森林公园文化景观特征发展路径,识别不同时期的文化景观特征类型与分区。【结果】1)自然要素层面空气、气候的Q值
摘 要:【目的】促进森林康养基地可持续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满足人们森林康养需求,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共赢,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依据。【方法】以1 050个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简称“森林康养试点基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了森林康养试点基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因素以及驱动机制。【结果】1)我国森林康养试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