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黄河天高地迥,水势浩荡,奔流不息。 流淌过无数个秋天,见证过无数个故事,汇聚成波澜壮阔的时光之河,永存于这天地之间。 河水的滋养,使文明得以生长;河水的泛滥,又考验着文明的韧性。 每年秋季,无数人来到黄河岸边,不仅是为了观赏大河奔流的胜景,也是为了感受那份深沉的历史文化底蕴。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不断加强,黄河的水质和生态环境正在逐步改善。秋季的黄河,在保持其雄浑气势的同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在抗战时期,黄河被赋予了深刻的象征意义,以《黄河天合唱》为代表的抗战音乐史诗是黄河精神的呐喊,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奋起抗争的精神图腾。对当代社会具有启示意义,为奋力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宝贵的精神滋养。 黄河力量的形成及内涵特征 黄河力量的形成是一部浓缩的中华文明发展史。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水患灾害作斗争,逐渐塑造出团结抗争、坚韧不拔
统筹:关景匀 执行:李参 设计:朱蕾 当秋风掠过黄土高原的沟壑,将第一片落叶送入黄河的怀抱,这条奔腾的大河便在季节的更迭中,奏响了秋日序曲。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秋天,从黄河上游的水文站到下游的管理段,有妻子对丈夫的深深爱意、支持与理解,有儿女对父亲的敬仰、崇拜与传承,有年轻一代接过老一辈的接力棒,有黄河人对治黄事业的坚守与感悟,亦有多姿多彩的黄河秋日壮美景色 这个秋天,我们以笔为桨,在文字
牛毛湾工程面貌 又是一年秋,傍晚的阳光斜斜洒在办公室窗台的鹅卵石上。这块鹅卵石还是前几年在牛毛湾河务段附近的黄河滩捡的,石面上有着天然的纹路,弯弯绕绕,活脱脱就是黄河河道的模样。如今被晒得通体温润,每次指尖划过那道弯,10年来的桩桩件件就跟过电影似的,在脑子里转个不停。 初听风声满是生涩 2014年秋,我提着行李走进牛毛湾河务段报到的那天,遇见的第一位老同志正扛着铁锹从坝上回来。他皮肤黑
秋意渐深,青铜峡水文站里,那曾与我们朝夕相伴的笨重铅鱼已悄然隐退。这位沉默的“老友”,当年一次次沉入水底,默然感知黄河深藏的每一次呼吸与悸动。如今,它浸染过寒霜、悬垂过岁月的身躯,静卧于陈列室的一隅,如同一位功成身退的垂暮将军,安详地注视着时代洪流的奔涌。取代它的,是一艘灵动的橙色无人船,像只轻巧的水鸟,悄然栖息岸边。这是我们投向黄河的新“眼眸”,亦是聆听大河的新“耳朵”。它发出的声波,温柔而不惊
离离暑云散,袅裊凉风起。诗仙泼墨“奔流到海不复回”叹时光浩渺之涣挥毫“更上一层楼”铸进取丰碑。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正以26年不断流的治理实践,书写着践行“两山”理念的生动样本。迎着秋风,让我们走近金色九月,去触摸秋的脉搏… 鎏金河道:黄河秋日的自然诗篇 来黄河寻秋。当晨雾在荥阳桃花峪黄河中下游分界碑前缓缓散去,河面渐次铺展成流动的鎏金绸缎。混含着黄沙的秋水如一面铜镜,倒映着岸边的山与亭
黄河边的秋天,蝉声都被吹凉了。五六岁时,我住在管理段的老家属院里,出了大门,便是一道土坝,风从河面上刮来,带着腥气,瞬间便能卷走身上最后的暖意。我站在坝边看着浑黄的波涛裹着残枝断草,一口一口啃着堤岸,擦紧母亲的手仰头问:“爸爸什么时候回来?” 父亲回来时,天总是墨黑的,而他离去时,秋霜正凝结在青灰的晨光里。1966年出生的他,20岁就站上了黄河大堤,自此与茫茫盐碱地结了缘。40年如黄河水漫过
当第一缕秋阳掠过祁连山的雪峰,刘家峡的黄河便开始了与季节的私语。这片被黄土高原环抱的水域,在秋分后格外澄澈,像块被岁月反复摩挲的碧玉,将迁徙的鸟群、成熟的枣林、沉默的大坝都揽入怀中。刘家峡的秋从来不是孤立的风景,而是黄河与秋天的和弦,每个音符都落在山水褶皱里,震颤出独有的韵律。 刘家峡水库的秋,是从水面的第一圈涟漪开始的。秋天的风带着祁连山的凉意,掠过30平方千米的水面,将夏末残留的暑气揉碎在波
标准化堤防 金秋时节的黄河,宛如天地间铺展的壮丽诗卷。当朔风渐起,层林尽染,这条奔涌千万年的母亲河收敛了夏日的喧嚣磅礴,沉淀出岁月赋予的从容与厚重。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在秋阳下凝望黄河,将满怀情思倾注笔端,留下穿越时空的精神回响。 王之涣于鹳雀楼吟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时,想必正沐浴着秋日的金辉。那轮依偎西山缓缓沉落的太阳,将余晖泼洒在奔腾的河面,令浑浊的浪涛泛起碎金般的光芒。“入
辛店沟试验场的坚守 作为一位黄河水保人的爱人,我的目光常常追随着他的足迹,也牵挂着那片他倾注心血的土地。 今年7月末,我第一次来到麦先生昼夜坚守的地方一一。黄土高原在夏末初秋的过渡中,显露出深沉而温润的底色;坡梁沟壑,如大地道劲的筋骨,在明亮却不燥热的秋阳下更显轮廓分明。那纵横的裂痕,是水土流失刻下的千年创痛,在初起的秋风中无声诉说着过往。麦先生的无人机,如同一只不知疲倦的银灰色候鸟,掠过梁,
秋天如一位温婉的画家,用细腻的笔触在广袤的大地上勾勒出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当夏日的热烈渐渐褪去,秋风轻拂,带来丝丝凉意,也带来捡秋的雅趣。我怀揣着对黄河的敬畏与热爱,踏上了黄河岸边的捡秋之旅,去欣赏那黄河美景,感受其壮阔,也去探寻那秋日里黄河独有的韵味与深情。 空气中弥漫着淡淡凉意,那是秋天独有的气息,清新而又带着一丝萧瑟。我沿着河岸缓缓前行,每走一步,都能感受到大地深沉的脉动,那是生命在季节交
晨起,去北金堤上散步。草尖清露悬珠,螳过草窠深处,露水沾湿裤脚。蝉声未断,蛩鸣已起。金堤河风推水皱,凉意钻入薄衫,时节又蹔到秋的门口。 秋气爽 北金堤的秋,底色仍是沉着的绿。太阳行至黄经135度时,立秋节气至,日历上虽翻过了夏的篇章,但暑气仍盘踞在这绵延的长堤之上,并无即刻退场的意思,天地间依旧绿得酣畅淋漓。堤上堤下,草木葱茏,葛巴草叶茎匍匐贴地,柔韧地铺展,枝蔓生根,牢牢地抓着脚下泥土;
黄河入海口湿地 秋分刚过,黄河在齐鲁大地的弯道里漾着粼粼波光,岸边的芦苇荡已浸成金褐色。孔子当年立于河滨讲“仁者爱人”时,许是听着秋汛的涛声,才把道理说得愈发通透;孟子在济水畔言“民为贵”,脚下的泥土说不定还沾着黄河冲来的秋泥。这条河淌过千年,早将儒家的根须缠在了河床的秋沙里。“仁”也好,“礼”也罢,都带着秋日河风的清冽,像黄河滩上刚收的谷子般实在。 秋水长,道理也在长 站在东营黄河入海
当秋风漫过济南的街巷,吹散夏末的黏腻,2019年的那场黄河秋汛,正悄然铺展成一幅动人画卷。那是我第一次从济南前往濮阳,没有选择平坦的高速路,而是沿着黄河大堤缓缓前行。 车子驶上大堤的瞬间,视野突然被拉得极远极阔。原本在城市里习以为常的天际线,此刻被一条奔腾的“黄绸带”彻底改写。还没等这份辽阔在心底完全沉淀,细密的雨丝便从云端洒了下来,起初只是轻轻拂过车窗,留下几缕淡淡的水痕,转眼间就织成了一片细
秋风悄然送走夏日的喧嚣,天穹愈发澄澈深邃。2021年的秋天,在黄河人的记忆里绘就了一幅不同寻常的画卷。那年的秋汛来得格外汹涌,黄河下游河段频频告急,整个黄河都绷紧了防汛的弦。 在这个特殊的季节里,一位与黄河相伴43载的老治黄人,原本该在10月1日这天卸下肩头的重担,可当他看到滔滔洪水拍打着堤岸,这位“老战士”毫不犹豫地披上雨衣,重新站在了防汛一线。他,就是我的父亲。 “这黄河水啊,我看了40多
秋深了,黄河的水也渐渐收了性子。宽阔的河床坦露出来,像铺展开一卷泛黄的旧书页,上面印着深深浅浅、曲曲折折的水痕。水流不再奔腾喧嚣,变得沉静而浑厚,卷着泥沙缓缓地向东淌着。阳光下,竟泛出些暖暖的金黄,仿佛融进秋阳的色泽,成了流动的“金汤”。岸边淤积的泥沙,踩上去温软厚实,带着水汽浸润过的微腥,直直钻入鼻尖。 岸上的芦苇,已换上了秋装,不再是青翠欲滴,而是一片片、一丛丛蓬松的暖黄与浅褐,细长的秆子挺
诗人说“秋日胜春朝”,要论秋日济南的颜值贡献度,银杏林足以算得上斑斓秋色里独一份的灿烂温柔。黄河银杏林沿着大堤蜿蜒数十里,当秋风渐起绿叶转黄,银杏林略显瘦弱的枝权上挂起千万个丰腴的小太阳,林间地面也随之堆积起一片极具欺骗性的蜜糖一黄澄澄的落叶被阳光点燃,流淌着蜜色的光,但银杏果的味道真叫人不敢恭维。 可秋风总要传讯,金黄的叶片是银杏树的心形信笺,随风潜人百姓家。于是,林子里呼呼啦啦聚集来一群又一
立了秋的大清早,风就懂事多了。窗帘刚拉开道缝,它就踞着脚尖溜进来,在我胳膊上轻轻呵气,凉丝丝的,不像伏天里总带着股黏糊糊的热劲儿。四年级的女儿说:“妈,今天的风会说悄悄话呢,不用穿短袖睡袍啦。”二年级的儿子扒着窗玻璃,小手指点着奶奶家楼下的月季说:“妈妈你看,花儿在哭鼻子呢,花瓣上全是泪珠!” 带孩子们去汾河公园,一进大门,太阳刚跳过胜利桥的肩头,秋风就躲得没影了。女儿把背包带子勒紧些,
拂面的风渐趋凛冽,身为黄河职工的我,邂逅了黄河畔的秋天。 在古人的诗作之中,秋天往往以萧瑟悲凉之基调示人,“天凉好个秋”,道尽秋之忧愁;“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写尽秋之孤寂。然而,我在黄河之滨所感受到的秋天,却是缤纷且鲜活的。 由黄河水润泽的菜园里,一团团绿意跃人眼帘,格外惹人喜爱。每当疲惫悄然包裹住身体与思维时,出门观赏菜园,成了我最为惬意的放松方式。 起初,那些刚冒头的作物在我眼中如
嗨聊MC: 当秋风轻轻拂去夏日的燥热,天空变得湛蓝高远,时光仿佛放慢了脚步。秋天,就像一位神奇的画师,带着五彩的颜料,悄然勾勒出记忆里的斑斓画卷,那是某次的黄河秋汛,是中秋、国庆佳节的圆月、美食,是悠悠长假的愉快之旅,是充满欢乐与温馨的日子,像陈酿的美酒,越品越香。本期,让我们一起聊聊珍藏着的那份独家记忆吧。 我与秋天的不解之缘似乎从出生那天便已结下。伴随着产房外淅沥的秋雨,我发出了人生的第一
“地上种了菜,就不易长草;心中有了廉,就不易生贪。”走进(以下简称单庄管理段)的“廉风‘蔬’语园”,一股清风正气扑面而来,与一棵棵向阳而生的菜苗相映生辉。 精益求精筑廉基 精打细算树清风 廉以修身,洁以养性。 近年来,单庄管理段将廉洁文化建设作为推进基层治黄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创新性地将廉洁文化建设与职工生活有机结合,巧妙利用院内闲置空地,精心打造集教育性、观赏性、实用性于一体的
黄河九天东入海,经天亘地洗尘寰。 咆哮万里山河动,洪波滔滔尧嗟叹。 千年河患频袭扰,累岁民殇久郁焦。 贤才辈出肩重任,接力治河任辛劳。 曾闻大禹疏川苦,稚子啼哭不窥家。 杀湍湮洪平水土,九州初定始蚕麻。 忆昔汉水重泛滥,灵源善策绘良方。 查勘河势筑金堤,导水通流岁月长。 明清河溃祸乱横,几多良臣勇执戈。 潘氏季驯妙思精,束水攻沙出心裁。 堤分遥缕防冲溃,河归正道畅如怀。 靳辅
更加执着坚定。 防汛沙袋在他们手中迅速堆砌, 化作坚实的城墙, 与我的根须紧紧相连, 共同守护脚下的土地记得那日, 管理段老职工布满茧子的手, 轻轻抚过我的花瓣, 他眼中的深情, 如同望着最珍贵的宝物。 “小野花啊, 你见证了我们的青春。” 他的话语随风飘散, 却在我心中生根发芽, 让我明白存世的意义: 我不仅是一朵小野花, 更是一代人守望黄河的见证者 时光
在荥阳桃花峪的苍茫暮色里,那座花岗岩界碑如同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沉默老者。黄河水裹挟着黄土高原的泥沙在此陡然舒展,中游的激越与下游的浩荡在此分野。这座2001年竣工的界碑,看似年轻的身躯里却镌刻着4000年的治水密码。“黄河分界碑”5个大字,是大禹“凿龙门、决河渎”的斧凿之痕,是王景“十里立一水门”的治河智慧,更是潘季驯“束水攻沙”的治河方略。这座界碑不仅是地理坐标,还是一部凝固的治水史诗。 山
黄王高原沟壑区是黄土高原的重要类型区之一,其农业发展有着比黄土高原其他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历史上,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该区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恶化。为了治理黄土高原沟壑区的水土流失,1951年,黄委在黄王高原沟壑区选取西峰建立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 黄委西峰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以下简称西峰站)成立70年来,紧紧围绕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治理需求,以南小河沟流域为综合治理试验研究基地,
黄河流域传统村落是农耕文明镌刻在大地上的鲜活记忆,承载着自然与文化交织的独特智慧。这些传统村落以山水为骨、文化为魂,在生态调节、文明传承、经济赋能与社会凝聚中展现多元价值。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黄河流域传统村落面临着公众认知度与参与度不足、空间功能衰退与景观割裂、资金与技术人才支持薄弱、保护与利用制度不健全等困境。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如何激活沉淀的文化与生态潜能,在守护根脉的同时注人时代活力,构
黄河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璀璨历史与深邃记忆,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数字技术已成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手段。当前,在黄河文化数字化过程中,面临统一标准缺失导致跨平台数据共享困难,文物与非遗数字化存档的真实性、完整性难以保障,传播渠道单一制约多元传播,虚拟展示缺乏深度创新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探析了数字技术助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创新的路径,以期能够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灿烂的黄河文化,其不仅是先民治水智慧的结晶,也是承载民族精神基因的文化载体。创意化开发在促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黄河文化遗产的地位与价值,揭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遗产中面临的困境,探讨跨媒介叙事视域下黄河文化遗产创意化开发的可能,提出黄河文化遗产以产品为跨媒介叙事进行创意化开发的路径,旨在为黄河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
宁夏平原拥有2000多年的黄河灌溉史,宁夏黄河文化兼具丰富性和融合性,既融汇农耕、游牧、东西方文化等多元类型,又在文化认同、文明包容、和平交流等方面,深刻体现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其发展史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缩影。从古渠开凿、工业建设到生态移民,宁夏黄河文化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实干基因,是黄河文化体系中极具研究价值和独特魅力的重要构成。 宁夏黄河文化的内涵谱系 宁夏
国家文化公园作为一种公共文化载体,承载和强化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记忆,有利于进一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五大国家文化公园(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除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外,其余四大国家文化公园在河南段都有涉及。2023年,河南印发《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南段)建设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以“文明的冲积扇”为核心理念,着力构建“一核三极引领、一廊九带联动、十大标识支撑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民歌、戏曲、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成为延绵不绝的人间烟火。河南是中国戏曲的重要发源地和发展地,有着灿烂丰富的戏曲文化,是公认的“戏曲之乡”。历史上,曾经有超过60个戏曲剧种在河南流传甚广。2006年以来,豫剧、曲剧、越调、宛郴、自连戏等18个剧种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30余个剧种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豫剧,是河南的第一大剧种,2006年人选第一批国家级
黄河流域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区之一。这里孕育了丰富的红色音乐文化,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歌曲和延安时期的革命文艺作品。这些红色音乐作品在传播革命精神、激励民众斗志、塑造地方文化认同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手段为红色音乐文化传承和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分析了黄河流域红色音乐文化的历史演进、产业现状,并提出数字赋能与产业
山东东平县自古以来是治黄重地之一,蜿蜒的黄河水为当地留下了丰富独特的人文、历史文化。1925年夏,黄河决堤,山东8县受损。当地政府和百姓积极治水,其中东平县十里堡乡绅段广寅贡献甚大。1929年,段广寅去世,为感念其组织治黄的事迹,受灾百姓自愿集资为其立碑。“东平段公治黄功德纪念碑”由大青石雕刻,碑帽、碑身、碑座具在,保存完好。碑身高2.57米、宽0.97米、厚0.32米,碑座高0.53米。碑帽刻有
勺金河,原名折胫河,是内陆河,发源于泉头村太和泉,流入卫河,全长19.8干米,流域面积100平方千米。勺金河古称肥泉,《诗经》中的《泉水》诗句“我思肥泉,兹之永叹”中的“肥泉”指的就是此河。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浚勺金河工程竣工,立碑,名为“重浚勺金河记”,由时任河南巡抚撰写。这次疏浚行动不仅解决了当地的水患问题,其碑文也成了历史的见证。 生平简介 钱鼎铭,字新之,号调甫,江苏太仓人,
利津县位于山东的东北部,属黄河三角洲核心地带。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后处于黄河最下游段,因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悬河”,有着“洪水高悬、城邑在下”的独特地貌,因此也更加容易遭受水患灾害。惠泽常留碑”立于清咸丰八年(1858年),该碑记述了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铜瓦厢决口改道山东东营人海后,下游沿黄官民自发合力筑淰护田的事情。碑文中详细记载了这次筑工程的具体时间、工日、位置、长度
新郑唐户遗址是黄帝都有熊的“有熊之墟 在史籍记载中,新郑是黄帝故里、有熊之墟。笔者通过考察古史传说、结合考古发掘材料,与新郑周边发现的裴李岗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进行对比论证,认为新郑西南的唐户遗址可能是黄帝都有熊的“有熊之墟”。 有关黄帝的文献记载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文化是黄帝时代所创造发明的文化。《史记·五帝本纪》将黄帝作为五帝之首,开篇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
考古学中,墓葬考古是重要内容,它为探究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情况提供了直接资料。隋唐时,洛阳是东都,地位仅次于长安(今西安)。本文基于洛阳市截至2020年发掘的唐代纪年墓葬资料,系统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与形成原因。洛阳地区唐代墓葬的空间分布,是唐代风水堪舆术盛行、社会等级结构、宗法伦理观念及都城地理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了解唐代丧葬制度、社会结构和城市空间提供了关键考古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