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耕织图》是那年在临安采风。当地的同志给大家准备了一些介绍临安历史文化的书,其中有一本是江跃良主编的《宋韵天目》。所谓“天目”,指天目山。以我的认知,天目山在全国来看并不知名,但从其历史地位来看却很重要。它处于浙皖两省交界,有东、西两峰。因峰顶各有一池,长年不竭,如天之双目,故名“天目”。著名的良渚遗址就在其西南一带山下。天目山应该也是众水汇流之山。天目溪一路汇聚了八条溪水流入富春江后又入钱塘
[摘 要] 《活着》是余华的经典之作,通过主人公福贵的人生经历,深刻展现了社会大变革下个体命运的跌宕起伏。专注于剖析审视福贵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并探究其背后蕴含的现实意义。通过详细分析福贵在人生各个阶段的态度与抉择,揭示了他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何坚守生命本真与意义,进而引发对当代人如何理解生命和珍视生活的深刻反思。 [关 键 词] 《活着》;福贵;余华;人物塑造;现实意义 引言 余华的
[摘 要] 《蟠虺》主要围绕春秋战国时期一件名为曾侯乙尊盘的青铜重器展开,通过曾本之、郑雄等几位身份不同、地位不同的角色的视角,以及带有悬疑色彩的叙事手段,呈现了复杂的社会风貌。小说中的曾侯乙尊盘承载着作者所追寻的传统品格,即求真务实的君子之风与诚朴的特质;而围绕着该载体所延伸出的有关学术、权力与欲望等问题的探讨,也反映出作者对社会现实敏锐的关怀意识。 [关 键 词] 刘醒龙;《蟠虺》;曾
[摘 要] 小说集《李庄呼叫黄河》是军旅作家石钟山继“激情燃烧的岁月”系列故事后再次对军旅生涯的书写,收录了新时期父辈和哥哥姐姐系列中篇小说。作家立足现实,以温婉的叙事口吻,运用梦境叙事及现实主义笔法塑造了李庄和福贵两位具有儒者精神的人物形象。同时,在小说集中,作家通过对新一代军人多样从军道路的书写以及两代人婚姻情感状况的描绘,展现了新一代军人在生活与思想上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作家勾勒出一幅轰
[摘 要] 以《喜福会》为例,分析中国式母爱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表现。探讨中国式母爱在《喜福会》中的三种主要体现:内敛而深沉、期望过高、紧握不放。通过对中西方母爱进行对比,揭示中国式母爱在跨文化交流中所具有的特殊吸引力,同时也说明中国式母爱所起到的文化桥梁的作用。对中国式母爱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进行思考,并对其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 键 词] 中国式母爱;跨文化交际;《喜福会》;谭恩
[摘 要] 在托尼·莫里森的杰作《家》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象征主义和叙事艺术,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关于黑人经历和身份认同的复杂画卷。莫里森放弃了传统的线性叙述方式,转而采用一种非线性、多维度的叙事结构,让故事在主人公弗兰克·莫尼和他妹妹茜的视角中跳跃,通过他们的回忆、梦境与现实的融合,讲述了他们摆脱种族迫害后的心灵之旅。小说中,莫里森细腻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状态,并广泛使用象征元素,深入探讨了黑人个体
[摘 要] 《英玲子传》是《绣像西游记鼓词》中后两卷的主体故事,是民间艺人借助西游仙魔色彩编写的才子佳人故事,其中,主人公英玲子的形象颇为生动具体,是集妖性、人性与仙性为一体的存在。 [关 键 词] 《绣像西游记鼓词》;西游故事;民间演绎;英玲子;人物形象 引言 《西游记》(又名《西游释厄传》),以“玄奘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故事场域从宫廷到民间,故事人物从少到多,故事情节从简单到
[摘 要] 麦金太尔是当代美德伦理学复兴运动的关键人物,《追寻美德》是其成名作,他在这部著作中创造性地以历史主义方法重塑了亚里士多德主义伦理学。此书不仅是论证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著作,也是阐释美德历史变迁的著作。他通过讲述近现代道德的衰落史批判了现代道德,通过古典传统的道德史阐释了前现代美德传统,并且从美德的历史中提炼出历史性的美德,最后完成了一部美德概念的历史。就结果而言,虽然他独特的历史主义依
[摘 要] 围绕鲍照的诗歌创作及其深广的现实记述,探讨了鲍照诗歌中对下层人民生活的关注、对门阀制度的控诉及对其行役生涯的记录。鲍照以其寒士身份,深切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悲苦,通过诗歌控诉门阀制度的不公,同时记录了自己作为低级吏人的奔波生涯,以诗纪传。其诗歌真挚、诚实,深广地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现实,为人们了解和研究那个时代提供了宝贵的文学资料,具有一定的“诗史”价值。 [关 键 词] 鲍照
[摘 要] 白居易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是“元白诗派”的核心人物。他提出了“美刺比兴”的诗歌创作理论,并创作了大量的讽喻诗,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进行了描绘和批判。从梳理“美刺比兴”诗歌理论的来源和内容入手,从理论来源、创作方向以及诗作特点三个方面,探索白居易“美刺比兴”诗歌理论的深刻价值以及本理论在其诗作中的体现和特点。 [关 键 词] “美刺”“比兴”;白居易;讽喻诗;现实主义 引
[摘 要] 研究聚焦明代“江南第一才子”唐寅诗歌中的“月”意象。唐寅诗歌创作风格随人生际遇变化,然“月”意象始终是其重要的书写对象。唐寅早期诗歌风格狂放明丽,如《题画》中“秋月攀仙桂”,借月表达欢情与豪情;后因科举案入狱等变故,诗风转向郁愤,在《把酒对月歌》等诗中,通过“月”展现怀才不遇等情感;在佳人对月、怀人悼亡之作里,“月”或寄托孤寂难眠之感,或营造广袤空间以表情思。唐寅晚年皈依佛法,诗风随
[摘 要] 认知诗学是认知框架下的一种当代西方诗学理论,广泛运用了认知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如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等。以李清照词为研究对象,借用西方认知诗学的基本理论为研究工具,从认知隐喻理论、文本世界理论、图式理论角度出发,另辟蹊径走入李清照的文学宇宙,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解读其词作的思想境界,并感受它的艺术魅力,也是一次将当代西方诗学理论研究中国化本土化的尝试。 [关 键 词] 李清照词
[摘 要] 杜预是魏晋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他出身京兆杜氏,在政治、经济、天文历法、文学创作等领域皆有建树。然《世说新语·方正》则记录“预少贱”“不为物所许”,似有疑惑之处。以《世说新语·方正》记载为出发点,以《史记》《三国志》《晋书》等文献为材料,探讨杜预“不为物所许”的原因。即表层原因是其父杜恕与司马氏政权不睦直接影响杜预入仕;深层原因是京兆杜氏作为文法家族在政权更替间无可避免的脆弱性。 [
[摘 要] 萧齐初,豫州之辖区已退至淮东。建元二年始,四年间萧齐不再单独设置南豫州。齐高帝省南豫州之原因有三:分置两豫州“损费甚多”、寿春重要的战略地位以及垣崇祖的军事才能。永明二年,萧赜在社会经济有所发展的基础上,割六郡,复置南豫州,其目的在于保卫建康安全、增强宗王力量以及维护正统观念。齐初对于南豫州“一省一置”的处理方法,是两位统治者针对政权内部不同时期、不同基本矛盾时所做的战略调整在国家地域
[摘 要] 经过侯景之乱和江陵之变,南梁帝国分崩离析,皇族子弟四处流散,在乱世中迎来了迥然不同的命运。进入隋唐时期,天下一统成为大势所趋和民心所盼,以萧琮为首的宗室子弟选择北上入朝,但在光鲜荣耀的背后难免见忌于北。而萧岩、萧瓛和萧铣忿于亡国之耻,选择抗争到底、慨然赴死,不辱祖先门楣。 [关 键 词] 后梁;正统论;鸣凤政权;萧氏;隋唐时期 引言 在南朝的政治社会发展史中,兰陵萧氏家族后
[摘 要] 中唐时期,多有师道凋敝之论,韩愈作《师说》慨叹师道衰微乃在于“道”之不传。结合其时社会文化来看,在常选之最盛的进士、明经二科中,应进士者,但求巧丽之诗赋,以不师为天纵,应明经者,惟重抄略记诵,师道衰微,加之官学衰微,贵要士子多以学校为鄙,请托仕进之风大行,时人耻为人师。 [关 键 词] 中唐; 师道; 科举; 官学; 韩愈 引言 在学术史上,有关韩愈提倡师道的评论褒贬不一。
[摘 要] 花朝节是中国古代传统节日,其历史悠久,自宋代起成为重大的民间节日,并历经繁盛至衰落又于当代复兴的过程,有赏红、扑蝶、祭祀花神等习俗,在方志、文人笔记、小说等文献中多有记载。花朝节的习俗及内涵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发展状况,经济上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文化上推动文学创作的繁荣。花朝节本身就具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对古今都有着深远悠长的意义。 [关 键 词] 花朝节;方志;文学创作;传统节日;
[摘 要] 针对文学治疗中的文学阅读展开研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文本创作和文本评论,选取《红楼梦》中主要戏曲元素《西厢记》《牡丹亭》,探讨《红楼梦》中的戏曲元素对人生意义和价值观的探索,以及读者如何从凝视与镜像两个视角解读作品,从而让读者在戏曲中审视人生、理解自我,并进行精神疗救。 [关 键 词] 《红楼梦》;戏曲元素;文学治疗;凝视与镜像;文学价值 引言 “文学治疗”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
[摘 要] 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出发,分别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的层面,对中外两本著名科幻小说——《三体》和《莫罗博士的岛》中人类的生存困境展开分析。通过解读科技发展给人类带来的生存问题,打破人类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二元对立思想,反对人类中心论,以期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肃的今天,帮助人们树立生态共同体意识,进而建立宇宙生态和谐。 [关 键 词] 《三体》;《莫罗博士的岛》;生态批评理论;生
[摘 要] 文化哲学的核心任务是对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刻而审慎的批判与反思。它关注文化现象本身,且深入探究这些现象背后的理论结构和价值观念,通过哲学思辨揭示文化现象的深层意义和社会影响。批判性思考意味着要将文化视为一种复杂的存在,既包含了物质层面的表现形式,也涵盖了精神层面的价值和信仰。批判的目的在于揭示文化中固有的矛盾、冲突和模糊性,从而使我们能准确地理解文化的本质及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摘 要] 爱情是文学的一个永恒主题。米兰·昆德拉以爱情题材的创作(《好笑的爱》)开启小说之旅,而继这之后的每部作品,爱情的身影也大都历历可见。以存在主义哲学为依据,通过文本细读和归纳分析的方法研究昆德拉笔下的爱情——抒情与游戏,分析其具体内涵、特色及原因,旨在挖掘爱情书写之于小说主题表达的作用。抒情与游戏体现的都是一种灵肉二分的爱情困境,它们以不同的方式消解了爱情的严肃性和价值,不仅流露出小说
[摘 要] 梅洛-庞蒂试图从身体的意向性角度出发,对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反思,其主张身体是知觉世界的主体,旨在超越传统哲学二元对立的身心主客关系,克服“我思”与身体之间的对立二元论问题,进而探究存在的真正意义。其在后期思想中转向对“肉身”概念的架构,“肉身”的本体论构思并不是对身体维度的抛弃,而是对身体的发展和改造。他认为,“肉身”最突出的特征在于揭示了身体的“可逆转性”“交织”以
[摘 要] 作为第一个获得布克文学奖的北爱尔兰女作家,安娜·伯恩斯的《送奶工》以其独特的文风及写作题材打动了各国读者与文学评论家。在双重叙事进程理论的基础上,以《送奶工》中的谣言为主线,指出在女主受制于谣言的情节发展之下,存在着谣言作为反抗和颠覆手段的隐性进程,在谣言的重压之下完美地利用了谣言,并重述过去、实现反抗。这与安娜·伯恩斯的写作理念相契合——用写作这种虚构的方式重述过去、重述历史,揭开
[摘 要] 研究比对经典文论中对浪漫主义和卢梭形象的阐发,聚焦于真正“解译”卢梭思想的第一人——斯塔罗宾斯基的权威性文本《透明与障碍》。通过分析卢梭本人形象和在不同创作中的矛盾性思想,试图给予卢梭准确的思想定位,将其铆定在浪漫主义者的位置上。 [关 键 词] 卢梭;浪漫主义;《透明与障碍》;斯塔罗宾斯基;自然主义 引言 18世纪后期,欧洲大陆上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它与19世纪初
[摘 要] 以陈荣捷《传习录》英译本为个案,从深度翻译理论视角出发,探讨陈荣捷在翻译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过程中使用的深度翻译手段。研究从文本内深度翻译和文本外深度翻译两个维度展开,前者体现为圆括号夹注、方括号夹注、脚注,后者体现为序言、前言、导读等。译者使用深度翻译对译文进行补充说明,对中国哲学真义进行阐释,凸显了中国哲学的特质,对中国哲学典籍翻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 键 词] 深度翻译;
[摘 要] 《红楼梦》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在古今中外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部小说不仅情节曲折引人入胜,而且人物塑造栩栩如生,涵盖的知识领域广泛,涉及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等诸多方面。而杨宪益与戴乃迭翻译的《红楼梦》,是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译本之一。旨在从翻译目的论的视角,对杨氏夫妇翻译的《红楼梦》进行赏析与批评。 [关 键 词] 目的论;翻译赏析
俗语有云:“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粟特胡商此举,实乃棋高一着。如此“大唐国教”“天竺佛教”便又牵涉其中,从而引起佛道之争。 霎时,坊间“灭佛”传言沸沸扬扬,甚嚣尘上。 谣传曰:“灭佛运动”端倪已显。金刚智之死,便乃征兆。其后,唐明皇李隆基、信安王李祎,便欲效“二武”——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与北周武帝宇文邕,通国大肆“灭佛”。 “火祆新教”推波助澜、火上浇油,以致舆论纷然,举国上下人心惶惧、民
行尽岭南路,不曾知音遇。 鬓发如柳絮,腿脚似枝枯。 燕子啄新泥,蝶儿绕花舞。 相邀春来住,谁与我相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