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电子信息类综合课程设计是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是学生知识综合运用、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以新工科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为出发点,旨在探讨如何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和创新能力。通过对现有实验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的深入剖析,提出了以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为指导的电子信息专业综合课程设计实验教学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以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
[摘 要] 研究生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基于对博士研究生及其课程特点的分析,结合“城市交通”课程的育人目标与教学的客观要求,进行了该课程教学的导学互学模式研究与实践。重点从三个阶段对导学互学模式进行分析与设计。其中,在备课阶段,需要做好导学素材的准备;在授课阶段,设计课堂环节,将导、学、思有机串联;课后实践阶段,利用信息技术做好课后的跟踪、实践辅导也是本课程形成“导学互学”的重要内容。并
[摘 要]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涉及面广,专业度高,其主要内容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两大类,涉及的专业术语多,前后课程关联性强,并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将具体工程问题抽象为典型工程模型进行分析计算。ANSYS是一款集建模求解能力、非线性分析能力、网格划分及优化能力、耦合分析能力为一体的有限元分析软件,在土木工程中被广泛运用。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中,利用ANSYS辅助分析工程问题,能使抽象模型直观化、复
[摘 要] 现阶段铁道工程建设面临各种复杂环境,其引发的工程问题是领域内研究重难点所在,而当前研究生教学方式较为落后,不利于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为解决上述问题,将铁道工程和案例库联系起来,明确了案例库教学的重要意义,分析了现存案例库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复杂环境下铁道工程案例库的建设思路,以中南大学铁道工程专业为例进行案例库建设并分析了其中的案例内容,所建库中内容弥补了早期案例库的短板,具
[摘 要] 基于OBE理念开展机械类专业工程教育改革、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是实现机械类专业教育模式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针对当前地方高校在开展机械类专业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围绕机械类一流专业建设这个核心问题,阐述了地方高校在新工科背景下应如何更好地开展机械类一流专业建设,提出了厘清专业建设理念,构建新型的一流专业管理体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教学过程实施体系的机械类一流
[摘 要] 伴随着军改的进行,文职教员已逐渐成为军队院校教学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职教员作为院校事业发展的新生力量,主要来自地方院校,普遍缺乏部队任职经历,在转型为军校教员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适应阵痛期,而作为军队院校教育发展的生力军,提升军校文职新教员的教学研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从新教员试讲考核这个角度入手,探讨军校新教员如何提升教学研究能力并顺利取得任教资格证,从而尽早进入良性的、有序的工作状态
[摘 要] 教学是教师通过一定教学手段,将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与营销中通过一定营销手段将产品销售给消费者的过程类似。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营销则强调以消费者为中心,因此可从营销视角下看待教学问题。首先对比营销要素与教学要素的基本关系,其次在此基础上分析经典营销理论与有效教学的内在联系,最后组合多种营销策略,以学生为中心,从拦截注意力、激发好奇心、突出关键点、提高参与度和植入价值观五个方面进行
[摘 要] 在水资源系统分析教育中,如何通过职业规划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阐述了职业规划在水资源系统分析教育中的重要性。通过职业规划理念,培养更具有职业适应性和创新能力的水资源系统分析人才。未来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完善职业规划指导机制,并不断探索教育模式的创新,以更好地满足未来水资源系统分析人才的职业需求。需要不断探索教育模式的创新,结合行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开展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和教学
[摘 要] 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实践研究,对苏州大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该专业人才培养以OBE理念为基础,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平衡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课程体系涵盖专业核心课和基础课,注重跨学科学习。然而,存在实践性课程覆盖面不足和专业课程不完全满足学生需求等局限性。因此,我们将进一步拓展实践性课程和专业课程,完善产教融合创新平台,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与独立思考能力,形成高水
[摘 要] 基层教学组织是高校落实教学任务、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组织开展学术研究、承担群体性教学活动的最基本单元,其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南京邮电大学优秀基层教学组织信息与计算科学系,在加强党建引领、深化专业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培养、优化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在创新党建新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师团队可持续性发展、提高教研保障条件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信息与计
[摘 要] 新时代素质教育的“中国模式”更加深入地探讨了素质教育的理论框架及发展规律,为国内外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意见,具有世界性、普适性意义。但在素质教育“中国模式”的建设过程中依然面临诸多困境。新时代素质教育“中国模式”的实现路径包括构建“全球共同利益”的价值观来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加强素质教育创新理论来激发内在动力以及追求实现素质教育教学评价的转型。未来需要继续深入探索素质教育研究的“中国模式”
[摘 要] 师范生是教师队伍的后备军,公费师范生政策的实施为壮大和优化教师队伍做出了巨大贡献。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对公费师范生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基于全面质量观和教育质量观,坚持立德树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国家标准,注重全面性、时代性、角色性和民族性,构建了满足国民要求、时代要求、文化要求、能力要求和乡情要求的“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发展为要”“三位一体”的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对于提高公费师范生培养质量
[摘 要] 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生理学”的知识点多,理论性和逻辑性较强,内容过于抽象,学习难度大。为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设计编写与“生理学”相关的临床病例素材,同步整合教学大纲中规定的“生理学”教学内容,建立整合式病例素材教学模式。将此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2021级临床医学本科专业的生理学教学中,并通过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结果表明,整合式临床病例素材教学模式可加强基础与
[摘 要] 随着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课程思政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材料物理化学”是西南石油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思政元素丰富,且授课对象为大二学生,学生价值观尚未定型,十分适合进行课程思政。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探讨如何有效地将思政元素融入“材料物理化学”课程中,并分析现有教学模式的优缺点,以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育人效果,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弥补专业课课程思政能力的不足
[摘 要]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推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下,仪器科学与技术作为支撑智能信息新技术应用发展的重要支柱,成为世界强国布局的科技制高点。在这一大背景下,为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仪器人才,服务国家高精尖产业发展,将课程思政与新工科理念融入测控技术与仪器课程教学活动中。通过重新设计课程教学目标、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实现了思政元素、仪器前沿技术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
[摘 要] “结构动力学”课程是土木工程类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核心课,该课程对架构学生知识体系以及培养学生应用技能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将成果导向教育理念(OBE)引入土木工程“结构动力学”课程教学改革及实践中,介绍了“结构动力学”课程教学改革背景及实施路线,提出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式、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开展综合改革。实践结果表明,课程改革可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摘 要]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新征程、新发展观视域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遵循,有助于高校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有助于学生向着时代新人步伐迈进。因此,随着课程思政的深入推进,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课程思政机制建设正如火如荼展开。其中,海洋渔业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机制建设,不仅关乎学生能否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头脑,更关乎海洋渔业专业学生能否以中国精神与中国智慧为海洋强国战略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 要] 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面向职业素养培育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设计有利于深化劳动教育价值,聚焦育人目标实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以广西医科大学药学院为例,对“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建设的现状进行调研,提出“劳动教育”实践课要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从完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注重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对课程进行改革探索,旨在促进新时代
[摘 要] 粤港澳大湾区纺织产业需要具备工程项目管理能力的纺织专业人才,然而纺织专业“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课程存在与大湾区纺织业实际情况脱节、教学内容繁杂、学生兴趣不高等问题。为此,采取“专业知识融合+授课模式改革”的教学设计模式,通过调整“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课程内容,采取对分课堂构建与纺织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将“工程经济与项目管理”课程与纺织专业知识、粤港澳大湾区纺织产
[摘 要] 在产教融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亟待提高教学质量,加快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要实现这一目标,只有采用一体化教学,紧密围绕学生技能培养,按照职业技能标准来设置课程目标,打造学生职业能力,学习世界技能大赛理念,巩固课证赛岗融通,课程要求向行业标准看齐,从而寻找到更为行之有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路径。以高职“PCB设计与制作”课程为例,从课程改革背景、理论综述、建设内容、取
[摘 要] 面对学生的知识体系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脱节的问题,在“市场调查”课程中引入BOPPPS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线上教学、实践教学三个课堂有机融合,可产生多种教学方式之间的耦合效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强化教学精度与深度的同时,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度,满足社会对学生的现实要求。这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就业时的角色转换,做到由学校到市场的顺利接轨。
[摘 要] 当前,在课堂理论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已成为高校教师的共识,然而对于高校理工科专业来说,实践教学环节占全部课程的比重较大,如何在实践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通过分析当前高校理工科实践教学环节中融入课程思政的难点和问题,给出了实践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并以“飞行力学”课程为例,探索了实施方法和路径,介绍了该方法的实施效果。研究成果将为高等学校新工科专业课程的各
[摘 要]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持续性建设对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有着巨大的支撑和推动作用,西南大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结合新时代对实验实践能力提升的新要求,主动对接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在建立先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化实验教学条件、构建科教融合实验项目、强化实验技术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通过探索和实践,开发了一批创新性强的实验项目,更新了实验教学内容,优化了实验教学体系,培育了职
[摘 要] 在当前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探讨了中俄航空航天领域创新型人才联合培养模式。首先分析了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意义,指出俄罗斯为我国重要的教育合作对象。随后阐述了中俄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和研究进展,提出在航空航天领域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强调围绕中俄航空航天类创新型人才联合培养模式的研究空白,急需培养精通航空航天专业知识且熟练掌握俄语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最后,明确
[摘 要] 校外实习基地构建是校企高度融合背景下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关键所在。为破解专业学位研究生业务实训不到位、所培养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缺少校外实践环节的难题,针对校企高度融合背景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点,基于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探讨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方案,提出了以学校整体优势、学院行业优势、导师人脉优势为引领的三级联动机制,并基于贵州大数据优势,以典型煤矿和金矿作为试点构建
[摘 要] 立足我国经济结构战略转型的时代背景,梳理分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及人才培养现状,围绕解决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核心问题,以校企合作、专创并育、产教融合、课程体系、育训结合、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平台载体为抓手,以价值观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为目标,加强职业教育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顶层设计,形成全过程、全方位的注重创新、促进创业的育人育才培养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
[摘 要] 为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南京医科大学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自新冠病毒感染以来,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在“水质理化检验”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一套多维管理方法。具体是依托超星泛雅学习平台,整合教学资源,改进教学过程,注重交互反馈,强化过程控制,重置教学评价,构建起“五维管理”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新的教学管理模式加强了教师对课堂的引导作用,提高了学生
[摘 要] 振动信号处理是模态中的关键步骤,针对现有“模态分析”课程中对信号处理重视不够的问题,通过引入案例式教学法,以振动信号处理在模态分析中的应用为背景,生动地展示离散傅里叶变换、快速傅里叶变换和短时傅里叶变换等多种信号处理方法的区别和联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傅里叶变换的基本原理、变换目的和工程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采用仿真的微电机转子的不平衡信号,验证了FFT能够有效消
[摘 要] 新工科背景下的数字造价人才培养需求对“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课程团队通过探索课程思政融合思路,凝练思政元素,总结出一套采用“学习通SPOC学习+数字技术(BIM技术)引领+BOPPPS教学模式”的方法,利用“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混合教学模式,依托新工科视域下“思政引领、数字赋能、能力导向、专创融合”的教学理念,采用以项目化驱动、工程实践为基、课程思政无缝衔接、应用
[摘 要] 推动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是专业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重要突破口。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教学载体。针对工程技术类课程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融合不足的现状,课程教学团队以“机器人控制技术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为例,从课程“专创融合”思路、课程体系设计、课程考核方式等方面论述了专业课程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方案,并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方式、考核方式以及教学团队五个方面进行专创融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创新处于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研究生作为高技术人才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如何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成为研究生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借鉴国外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政策基础上,详细探讨和分析了国内机械类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上述问题从不同的社会层面提出了针对性措施来提高机械类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为更好地发展研究生创新能力以及如何培养机械类专业
[摘 要] “建筑给排水施工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核心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施过程中挖掘思政元素、课堂无声融入和完善评价体系等需要厘清思路和整合资源。基于课程内容,融合职业教育和岗位特点,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和前期建设成果,提出从四维度明确育人目标,深挖思政元素,对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思政元素挖掘方式、思政元素映射与融入点和评价体系、预期成效等进行研究,总结出课程思政的
[摘 要] 应用型高校是开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本科人才培养基地,是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供给源。在应用型高校中开设以面向学生就业为导向的考证类培训课,是为国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型人才的重要手段。考证课肩负着为国家输出未来工程技术人员的职责,在教学过程中紧抓德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以“嵌入式系统设计师”课程为例,重点描述了在应用型高校中开展考证类课程思政的组织与实施过程,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育德
[摘 要] 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自动化专业从人才培养角度出发,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中蕴含的思政要求,制订融入课程思政的人才培养方案,规范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中课程标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课堂教学设计等模板,根据不同属性课程承担课程思政任务的侧重点,挖掘各课程的思政元素。各门课程思政教育相互衔接、相互支撑,避免了课程思政元素类型单一、欠缺、重复等情况。通过课程思
[摘 要] 基于OBE的教学模式是目前国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细胞工程”课程是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在素质和能力培养上具有一定高度和综合性。从培养的长远目标看除了培养高度专业化知识和思维的人,更是培养专业性素养和品格的人。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的重要载体,专业课程中巧妙融入思政元素,结合课程内容特点挖掘和贯彻课程思政的八个维度: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科学精神、文化自信、法治意识、公民品格、生态文明和
[摘 要] “细胞工程制药技术”是一门高职院校普遍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涉及的理论与技术都是尖端的前沿技术。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下游产品或技术普遍应用于生产实际或医药领域,且课程体系中富含思想政治元素,对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近年来,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课程团队结合“细胞工程制药技术”的课程内容及学生的自身特点,从课程定位、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
[摘 要]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我国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培育形成的优良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奋斗精神、创新精神的生动体现。涉农高职院校承担着农业人才培养、农业应用技术研究与服务“三农”等重任,强化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合培育对农业类高职院校尤为重要。针对涉农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结合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特色以及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需求,提出了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
[摘 要] 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复合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从而加强高质量高素质复合应用型医学人才的培养,为以后临床医疗工作打好基础。打破原有的学科壁垒,建立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将具有关联的基础学科课程内容及临床课程内容整合在一起,并根据不同的系统,将传统讲授法与PBL、案例法、翻转课堂等教学方
[摘 要] 在高校合并和扩建的大潮下,我国高校目前普遍形成多校区办学格局。这样虽然扩大了教育规模、优化了学科结构,但是也导致了公共教学资源学科不均衡、优质选修课程异地难共享等问题。基于中山大学“科学前沿新视野”系列公选课程,在2020—2022年期间分别开展了单校区线下教学、多校区线上教学,并探索了基于远程同步课堂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实践,从选课情况、课程考勤、课程讨论、课程评价等角度对不同教学模式
[摘 要] 大学课堂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的主营地,开展“全校通识课程”社会大课进行思政教学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立足国家强国战略对新时代人才需求,将思政教育融入“纯天然化妆品DIY”实践课堂,以“家国情怀、工匠精神、时代使命、国际传播和孝文化”为切入点,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挖掘通识课程思政内涵,实现通识教育课程“知识传授”与“思政引领”相统一,培根铸魂,启
[摘 要] 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师生对校园安保110应急求助处突工作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期望,因此,不断探索高校110应急指挥和处置工作的新模式,为师生提供更加优质快捷的安全服务是摆在学校面前的重要课题。深入剖析了高校当前110应急求助处突工作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结合实际工作中的成功案例,重点从提高信息化建设、优化队伍结构体系、完善制度依据和提升安保服务文化氛围四个方面阐述了提高工作实效性的新举措
[摘 要] “护理研究”是护理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旨在强化学生的科研素养与批判性思维,教会他们运用科学方法探索护理难题,从而推动护理学科的进步与护理实践的优化。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内容和形式单一、师生互动不足等问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自觉性,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加深学生对护理科研的认识与理解,使学生具备从事护理科学研究的能力,将任务驱动学习法融入翻转课堂,进行教学
[摘 要] 针对当前“桥梁加固与抢修”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军队院校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和教学目标的差异性,以服务岗位任职需求为目标,从深化课程定位和认识、优化课程教学设计两大方面进行创新,重点介绍了在教学内容优化和教学方法改革两个方面积累的经验做法,构建了一种强调学习方法掌握与实操能力转化的“教学做一体化”的首次任职课程教学新模式。完成岗位相关职业能力训练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品质素
[摘 要]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疾病后的存活率显著提升,但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也随之增多,这就使社会对康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以“康复实践技能”课程为依托,在授课实施过程中采用分阶段式考核,进阶式过关,同时引入“标准化患者”增加考核过程的临床仿真性和综合性,强化学生的康复实践技能,使学生的康复实践技能系统化,全面提升学生在临床前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用康复技能的实
[摘 要]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中,以大历史观引领青年群体在厚重的历史里,找到智慧的启迪,确定前进的方向,是当前高校思政教学的重要价值取向。大历史观以跨学科性打破专业壁垒、以批判性提高学生思辨能力、以宽视域构建国际化视野、以创新性促成实践能力养成。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从问题意识、思维方式、方案设计的全过程中形成科学的大历史观,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肩负起实
[摘 要] 新工科背景下非专业会计学课程思政存在元素专业性不强、教学设计性不实、学生参与度不高等困境。自我决定理论构筑了外部环境、动机、自主行为及结果的理论框架,能够作为新工科背景下非专业会计学课程思政议题的分析框架。课程思政效果既受到教师和学生内在动机的影响,也有学校层面制度和机制的掣肘。主要体现为课程思政理想供给与实际资源相脱嵌、课程思政价值理念与个体意愿相脱嵌、课程思政规范要求与评价激励体系
[摘 要] 为培养具备中药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良好专业素质及兼备优秀道德品质的新一代中医药人才,亟须探索符合当代大学生特点的中药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方法、课程思政效果的评价,建立专业课程思政素材库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又根据实践结果初步探索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为更好地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真正实现“课程”与“思政”的有效融合打下坚实基础,为检验思政育人的效果,探索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