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国式共同富裕道路的出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矢志不移地对中国式共同富裕道路展开广泛而持续地探索,在初步探索、守正创新、持续推动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变革以杜绝剥削产生的根源、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三次路径转换与优化。在探索中国式共同富裕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摘 要] 新时代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呈现出更加适应世界变局与中国新局、更加突出继承传统与固本培元、更加凸显与时俱进与推陈出新、更加倡导平等对话与包容互鉴的时代特征。就其核心内涵而言,新时代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形成了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为核心要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主线、以推动中华文明现代发展为基本方向、以创造造福人类的文明新形态为价值追求的理论创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华文明传播
[摘 要] 张轨建立前凉政权,前凉奉西晋、东晋正朔,使用晋室年号,以西晋亡为不亡,追尊晋愍帝,行用建兴年号四十九年。其间虽经张祚改元和平,不久又改回建兴。张天锡执政,改用东晋年号。然从前凉考古资料看,前凉在使用建兴年号的同时,民间也有行用东晋咸和、永和、咸康与建元年号纪年。前凉后期,年号使用混乱,年号的保持与更改,既与前凉统治者政治立场变化有关,亦与地方大族及平民文化认同相关。年号变化表征出前凉政
[摘 要] 先秦诸子在谈论“心”及其属性时,大都采取隐喻的策略,常以经验世界中的具体意象为模型,如植物的萌芽、人的四肢、镜子、盘水、政治世界中的君王等,以此来揭示“心”所具有的抽象意涵。这些隐喻并不是随机和任意的,它们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经验和社会运作,在概念建构和思维塑形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先秦诸子都把“心”作为价值与意义的来源或承载者,且都不约而同地表现出一种规范性旨趣。 [关键词
[摘 要] 基于“认知-期待-赋权”三维框架分析社会组织认同困境形成机理及有效破解之道。以广州Z志愿服务队为研究样本,获取285份有效样本数据,实证性检验了认知、期待、赋权三个自变量对作为因变量的社会组织认同的影响,结果发现:认知和期待对认同没有显著直接影响,赋权对认同具有正向直接影响;在认知对认同的影响机制中,期待、赋权共同发挥链式中介作用;赋权不仅在认知对认同的影响机制中发挥中介作用,还在期待
[摘 要] 聚焦企业集团治理与技术创新的重要议题,以2007—2022年A股上市公司及其母公司为研究样本,系统考察母公司董事会治理对子公司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扩大董事会规模和提升独立董事占比能够显著增强子公司的技术创新能力,而母公司董事兼任子公司高管则对子公司技术创新产生抑制效应。母公司董事会治理对子公司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异质性,非国有子公司、与母公司同地区子公司以及中小规模子公司受益
[摘 要] 采用全球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和多区域乘性结构分解分析模型对“一带一路”国家需求对中国能源强度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国家需求对中国能源强度的拉动作用高于国内需求的拉动作用,且“一带一路”国家需求对中国能源强度的贡献在样本期间内有所增长,其主要原因是“一带一路”国家对中国的最终需求显著增长。在国家层面,印度、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俄罗斯、越南、土耳其、波兰、沙特
[摘 要] 通过匹配合并2013—2020年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试点数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数据以及夜间卫星灯光数据等,实证研究了数据要素开发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以大数据综试区设立为表现形式的数据要素开发会显著促进各城市的经济增长,且这一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显著成立。影响机制分析发现,数据要素开发主要是通过创新驱动和数字基建双重路径来为地区经济增长构筑新
[摘 要] 当代审美共同体理论试图重构差异性共同体,现象学既是其方法基础,又从审美经验的构成要素角度探讨了审美共同体的形成及意义。伯林特的环境审美共同体尤其体现出现象学思路,他将环境视为社会关系的母体,认为环境是诸文化要素互惠联系的过程并作为文化环境构成了审美经验的“语境化背景”,个体与环境相互塑造形成的连续统一体是共同体的本真面貌。伯林特的贡献在于融合了个体感知与共同体实践两方面内容,提出了更加
[摘 要] 后人文主义修辞学质疑将人类视作唯一的修辞主体,主张将技术、人造物品、动植物等生命物,以及非生命自然物的修辞能动性纳入研究视域。基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及中国社会和语言生活实践,结合后人文修辞学探讨了中国后人文主义修辞学的四种研究路径。中国后人文主义修辞学融合中国传统哲学、中国当代政治理念及后人文主义核心概念,重构人类与非人类要素共构的修辞集合,旨在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后人文主义修辞理论体系,
[摘 要] “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和马克思哲学阐释论域中的核心议题。马克思始终主张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统一,强调有限的人能够通过自由、有意识的生产劳动创造出无限的类生活。这里的无限不是那种永远“在途中”而无法达到的遥远目标或另行设置的彼岸存在物,而是一种内在于现实之中的目的,是可以通过人的实践活动逐步实现的。这展现出来的是一种“面向现实可能性的实践的辩证法”,它既区别
[摘 要] 人工智能(AI)革新了“人类本质”与“机器属性”的传统认知,持续引发了“谁应负责”“何为正确”以及“如何规范”的积极探索,深刻介入了道德主体、道德评价及道德规范的理论审视。AI伦理不仅是关于伦理原则与道德规范的知识积累,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复杂多变的道德情境中寻求最佳的行动方案。AI时代的伦理问题揭示了规范伦理学在面对新兴技术挑战时的理论局限,凸显了“实践智慧”的伦理路向在当代技术伦理中的
[摘 要] 我国的“冠姓规范”经历了一个从民间习俗跃迁为实定法的历程。“随母姓”权利实现的正当性理据主要为两个方面:一者,“随母姓”的法律在场与生活缺席为现实性理据,二者,“平等与差异”论说为学理性理据。为保障“随母姓”权利的实现,当以“性别平等”“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价值理念重塑未成年子女姓氏规则,具体包括:处理离异后未成年子女姓氏变更纠纷,当父母协商不成时,弃用“同意”要件,以“最有利于未成年
[摘 要] 药品获批上市后,药品试验数据承载的信息出现秘密信息与公开信息之分野,药品试验数据的价值实现方式相应类型化。药品试验数据保护需适用“商业秘密+法定排他权”的二元保护模式:一方面,通过一般知识产权(商业秘密有关权利),为秘密信息的自力控制提供补充保护;另一方面,通过法定知识产权(药品试验数据排他权),为公开信息提供排他保护,以法律之力排除他人特定的信息利用行为所产生的利益。二元保护模式具备
[摘 要] 以2011—2022年间50起事故灾难事件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法,从舆情引导主体、舆情引导载体、舆情引导客体、舆情引体属性等4个维度,探究事故灾难事件舆情引导效果生成条件与路径。研究发现:参与平台数量、政府介入最高层级以及事故灾难事件发生地级别是事故灾难事件舆情引导效果生成最为重要的作用条件;事故灾难事件舆情引导效果生成路径分别为政府-媒介协作路径、媒介-网民互动路径、政府-
[摘 要] 平台化对农村小微零售商的经营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农村小微零售商接入数字平台成为平台互补者,采用人情营销、本地化营销、平台适应与自我调适等策略增加经济收益。看似灵活自由的平台零工体制实则压缩了实体经营收益,农村零售户虽有“做自己的老板”之名,实则异化为受平台牵制的“打工者”。农村女性在家庭数字化经营活动中的深入参与体现出平台劳动“家庭主妇化”的特点。数字平台的治理应以公共价值为中心更好地服
[摘 要] 技术媒介在品牌形象传播实践中兼具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是探讨数字化时代品牌形象传播新特征的重要切入点。数字化技术媒介作为基础资源,连接了网络中品牌与消费者的虚拟交往。作为行动者之一,数字化媒介参与并形塑了品牌社会交往行为的互动方式及结果。在数字化媒介语境下,品牌传播嵌入了数字化的技术逻辑,品牌将阐释权利让渡给消费者。由此,品牌消费者的主体意识凸显,从“受者”切换成“传者”身份,融入品牌形
[摘 要] 突出创造者与需求者的双重主体地位是构建当代中国设计价值演进系统观的时代使命。图示化的设计价值关系链模型从哲学关系层面总结了创造者、价值载体、需求者三类一般性演进要素。结合设计价值论和设计史论的方法,以关键设计事件的多案例研究为驱动,形成了设计价值演进的分析策略、要素框架、演进图示、演进特征,并通过构建宏观层级关系和微观要素间关系图示化了由哲学基础、时间矩阵(历时性与共时性)、底层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