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福香9号是以华润2号和鄂恢71为亲本,通过系谱法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选育的优质常规香型水稻(Oryza sativa L.)新品种,于2023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生育期短、米质优、香味浓郁、食味口感好,尤其适合作虾后稻。栽培上应适时播种,适当增加播种量,同时控氮增钾,提高抗倒性。 关键词:水稻(Oryza sativa L.);福香9号;虾后稻;香型;优质;选育
摘要:为探究纳米二氧化硅(SiO2 NPs)对水稻种子萌发、生长、生理和光合作用的影响,为SiO2 NPs应用于农业生产提供参考,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分别使用0.01、0.10、1.00、10.00 g/L的SiO2 NPs(30 nm)水分散液对水稻种子和叶片表面进行处理,依次以T1、T2、T3、T4表示,并以去离子水作为对照(CK),研究SiO2 NPs对水稻种子发芽情况以及分蘖期水稻株高、分蘖
摘要:为探究煤气化渣适配平菇菌糠能否作为沙土改良剂改善煤矿区土壤,分别将按矿区土壤质量分数为10%、20%、30%和40%的煤气化渣与15%平菇菌糠混合后施入煤矿区土壤,同时设置空白对照(CK1,煤矿区土壤)和单施平菇菌糠的煤矿区土壤对照(CK2),在土壤休耕状态下,每隔6 d测定各处理的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0、7、14 d时CK2的土壤酶活性均高于CK1;各煤气化渣处理的土壤酶活性均高于CK2
摘要:以废弃萝卜为主料,研究粉碎程度(不粉碎、粗粉碎、细粉碎)对萝卜堆肥养分及腐熟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碎程度越高,堆肥启动越快且温度累积越高;堆肥结束时,3个处理的有机质和总养分含量均能达到《有机肥料》(NY/T 525—2021)的要求,且粗粉碎处理的有机质含量显著高于其他2个处理(P<0.05);堆肥结束时,粗粉碎和细粉碎处理种子发芽指数分别为88.14%和88.07%,达到腐熟要求。因
摘要:基于市域尺度揭示了2006—2020年江苏省沿江地区耕地面源污染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借助Tapio脱钩模型进一步探究了耕地面源污染与农业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以期为江苏省沿江地区耕地面源污染防治工作和长江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江苏省沿江地区耕地面源污染状况明显好转,且农药面源污染相较于化肥面源污染空间差异更明显;种植业单位面积产值总体呈上升趋势,且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农业生产
摘要:为了考察等氮条件下有机肥配施无机肥对甘薯田土壤大型动物分布和群落的影响,在甘薯生长过程中设置了猪粪有机肥、羊粪有机肥、菌渣有机肥和易腐垃圾有机肥4种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以单施化肥和不施肥为对照,各处理纯氮用量均为150.00 kg/hm2,考察了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的含水率及pH的变化情况,并进行了土壤大型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情况调查和多样性分析。在土壤中捕获到膜翅目(Hymenoptera)
摘要:以湖北省为例,综合运用PSR模型、熵权法、综合指数法、障碍度模型、GM(1,1)预测模型等方法对湖北省2015—2021年土地生态安全及主要影响因子进行评价分析,基于GIS对研究区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并预测2022—2027年土地生态安全发展趋势。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湖北省土地生态安全指数快速增长,只在2016年、2019年因经济大环境、自然灾害与突发传染病有所下降,2021年已达到较安全
摘要:利用1930—2010年江西省鄱阳湖流域清江盆地土地利用数据,结合碳排放系数和STIRPAT模型,探讨了该时间段研究区碳排放的变化过程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30—2010年净碳排放量从 43 312.9 t增长至87 412.3 t。碳源由46 331.0 t增长至97 816.2 t;碳汇则由3 018.1 t变化为10 403.9 t。回归分析显示,1930—201
摘要:以江苏省常州市作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2020年的遥感影像,综合运用FLUS模型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评估方法,系统模拟研究在自然发展、耕地保护和生态保护3种不同情景下2035年常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对ESV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0年常州市土地利用动态度呈下降趋势,其中转出量最高的是耕地,转入量最高的是建设用地;受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2000—2020年常州市ESV整体呈先
摘要:为实现落花的循环再利用,筛选出具有除草潜力的高效环保的植物源除草剂,选用北方城市10种常见城市绿化树木落花为供体,通过室内播种盆栽试验,研究其水浸提液对黑麦草(Lolium perenne)、锦葵(Malva sinensis)、满天星(Gypsophila paniculata)、麦仙翁(Agrostemma githago)、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紫花苜蓿(Me
摘要:为了明确博落回(Macleaya cordata)生物碱与茶皂素复配对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和玉米大斑病菌[Exserohilum turcicum (Pass) Leonard et Suggs]3种粮食作物病原菌的联合毒力,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博落回生物碱、茶皂素及其不同配比混剂对3种粮食作物病原菌的半数
摘要:为明确不同植物免疫诱抗剂对戊唑醇(Teb)防治水稻纹枯病减量增效的效果,选用低聚糖素(CHI)、氨基寡糖素(CHS)、S-诱抗素(ABA)、寡糖·链蛋白(OPA)、乙酰水杨酸(ASA)和乙烯利(ETH)5种植物免疫诱抗剂,分别于水稻孕穗期(破口前5~7 d)、始穗期,采用叶面喷施的方式开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戊唑醇减量20%情况下,除ETH以外其他诱抗剂均能显著提高防治效果,ASA混配和A
摘要:为明确安康市桑叶的营养和活性成分含量,促进桑叶资源的开发利用,以24个桑树品种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上位叶和中位叶中营养、矿质和药用3个方面11项指标的含量水平,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桑叶品质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分析了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不同部位、不同品种桑叶的营养和活性成分存在一定差异。利用变异系数计算各成分的离散情况,结果表明硒含量变异系数在上位叶、中位叶中均为最高,表明不
摘要:以鄂梨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棚架改造树形、改良纺锤形及小冠疏层形的冠层相对光照强度、叶片光合效率及其对果实品质、田间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棚架改造树形、改良纺锤形、小冠疏层形的冠内平均相对光照强度分别为71.58%、72.78%、50.96%,小冠疏层形存在无效光区;叶片平均净光合速率分别为11.56、11.39、8.08 μmol CO2/(m2·s)。棚架改造树形果实单果质量、可溶性固形物
摘要:为了比较野生黑皮鸡枞菌(Hymenopellis raphanipes)与其他2个商业菌株的生物学和栽培学特性,对其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筛选3株黑皮鸡枞菌的最适初始pH、培养温度和原种培养基配方,并对其在最适pH、适宜温度和最适培养基上的生长速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3株黑皮鸡枞菌的最适pH均为6;适宜温度为24~27 ℃;野生黑皮鸡枞菌的最适原种培养基为麦粒,2种商业黑皮鸡枞菌的最适原种
摘要:楚韵1号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自交系QTH102作母本,自交系QTH117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质特色厚皮风味甜瓜(Cucumis melo L.)新品种。早中熟,植株生长势中,果实发育期40~42 d,果实高圆形,果皮黄绿底覆网纹,果肉白绿色,单瓜重1.0~1.3 kg,肉厚2.5~2.8 cm,肉质软,微酸,中心糖含量16.0%~17.0%,酸甜可口,抗病性较强,适合长江中下
摘要: 选用湖北省推广面积较大的茶树品种鄂茶10号一芽四五叶为原料,对青砖茶关键工序-渥堆进行三因素(茶坯含水量、渥堆温度和湿度)三水平的正交优化试验。结果表明,茶坯含水量和渥堆湿度对青砖茶品质形成影响较大;最佳渥堆参数如下:茶坯含水量40%,发酵环境湿度70%,发酵环境温度45 ℃。 关键词:低氟青砖茶; 鄂茶10号; 渥堆; 品质; 工艺优化 中图分类号:TS272.4;TS272.5
摘要:为筛选出适宜于四川凉山烟区种植的烤烟新品种,以云烟87为对照,通过鲜烟叶农艺性状和烤后烟叶质量及经济性状等指标,对云烟121、云烟116、云烟119、云烟301的生态适应性进行研究,同时运用透射电镜和代谢组学的方法了解不同品种成熟期的细胞结构与物质代谢规律。结果表明,5个品种田间农艺性状以云烟87和云烟116长势较好。5个品种中部叶外观质量差异不显著,但云烟87和云烟121油分略多,云烟12
摘要:以自然生草为对照,设置3种人工生草,观察3种草种的生长覆盖特性,分析人工生草对梨园耕层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毛苕子(Vicia villosa Roth.)对梨园土壤覆盖效果优于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 L.)和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人工生草和自然生草均可有效提高土壤地力,但自然生草对土壤速效养分的积累效果优于人工生草;
摘要:为了优化川牛膝(Cyathulae Radix)片产地趁鲜切制加工工艺并验证其可行性,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考察初干温度、初干程度、发汗时间及复干温度对川牛膝片质量与干燥时长的影响,并通过质量评价与代谢组分析验证工艺的可行性。结果表明,4个因素均对干燥时长、浸出物含量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初干温度对杯苋甾酮含量、前杯苋甾酮含量存在显著影响;复干温度对前杯苋甾酮含量存在显著影响。川牛膝片产地趁鲜切
摘要:在太行山石灰岩山地50年生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纯人工林中,采用树干解析与生长锥法调查了树干径向组分心材、边材、树皮的厚度及方位差异,分析了各组分厚度与树干直径的相关关系,构建了回归模型。结果表明,70株样树的树干直径分布在3.92~15.95 cm,平均直径为9.80 cm,即平均半径为4.90 cm,其中心材厚度(2.70 cm,占半径的55%)>边材
摘要:以海南省什寒村为研究对象,基于人地关系理论,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探讨了“三生”空间视角下村落景观特征及演变。结果表明,从景观格局来看,村落景观格局多元化,但景观连通性低,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大;从景观空间分布来看,村落景观呈整体分散、局部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2007—2016年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较小,农村生活空间的动态度绝对值最大;2016—2021年土地利
摘要:对湖北省某规模化养鸡场中肿头肿脸病料进行病原菌分离,对分离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生化特性、血清型和耐药性鉴定,并测定了分离菌株基因组序列,通过动物回归试验验证菌株致病性。结果表明,从病料中分离出白色圆形、边缘光滑、半透明露珠样的菌落,革兰氏染色为阴性短杆菌,卫星试验中呈典型的“卫星”现象,分离菌株的16S rRNA与已报道的副鸡禽杆菌(Avibacterium paragallinarum)高
摘要:为探索施氮量对羊草(Leymus chinensis)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特性的响应,采用盆栽试验的方式,设置氮素(纯N)5个梯度(0、75、150、225、300 kg/hm2),在羊草拔节期测定羊草的生理指标和光合特性,分析不同施氮量对羊草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与不施氮相比,施氮量在75~150 kg/hm2范围内对羊草的总生物量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且在150 k
摘要:以新鲜一年生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根茎为原料研制黄精泡菜,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发酵温度、盐添加量和糖添加量对黄精泡菜总酸、盐度等理化性质的影响;以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利用响应面优化黄精泡菜加工工艺。结果表明,黄精泡菜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25 ℃、盐添加量4.0%和糖添加量4.0%,其感官评分达到最高,在此条件下生产的黄精泡菜酸甜适口、清爽脆嫩,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摘要:以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为原料,采用超声波辅助酶解法制备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肽,为金针菇的深加工提供依据。筛选制备金针菇ACE抑制肽的酶,优化等电点沉淀法分离活性肽的最适pH。以ACE抑制率为响应值,开展液料比、超声时间、酶添加量等5个因素的单因素试验,设计四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试验。结果表明,制备金针菇ACE抑制肽的最佳蛋白酶为胰蛋白酶,沉淀活性肽的最佳
摘要:以八角(Illicium verum Hook. f.)为试验材料,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法测定八角中36种元素含量并分析元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八角中36种元素的检出限为0~4.484 6 mg/kg,定量限为0.000 1~14.948 8 mg/kg,平均加标回收率为99.12%~104.25%,该方法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大于0.996 0。八
摘要:基于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建立了一种能够同时检测食品中11种常见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通过设计并合成特异性MLPA探针,与高温变性后的标准菌株DNA进行杂交、连接、PCR扩增反应,利用毛细管电泳法分析PCR扩增产物。结果表明,利用11对探针分别对单一致病菌核酸样品进行检测,每种待测物均为单一峰,未出现杂峰,说明11对探针之间不存在交叉影响,探针特异性良好;利用11对探针同时对混合致
摘要:通过探究不同质量规格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和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的营养物质变化,分析其生长过程中营养物质积累规律及营养品质。结果表明,在花鲈和大口黑鲈肌肉中均检测出16 种氨基酸,包括7种必需氨基酸(EAA)、2种半必需氨基酸(SEAA)和7种非必需氨基酸(NEAA)。花鲈和大口黑鲈肌肉中蛋白质含量在18.20%~21.80%,脂
摘要:以体重、体长基本一致的野生和养殖秦岭细鳞鲑幼鱼为研究对象,采用生化分析法对肌肉、全鱼成分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野生和养殖的秦岭细鳞鲑全鱼水分含量、粗蛋白含量及肌肉脂肪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养殖秦岭细鳞鲑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野生秦岭细鳞鲑(P<0.05);养殖秦岭细鳞鲑肌肉水分含量和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野生秦岭细鳞鲑(P<0.05)。野生和养殖的秦岭细鳞鲑全鱼
摘要:以铅锌矿区的X县1 078个耕地样本点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元统计分析法得出污染源溯源的定性结果,利用PCA-MLR模型计算各污染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X县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总体情况良好,但存在轻度污染、中度污染的风险;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表明,Cr、As、Pb三者存在明显相关性,Cu、Zn二者也存在明显相关性,可能存在相似的污染源;Pb、Cr、As的污染源主要为矿业排放,Cu、Zn、Cd的污染源
摘要:通过在CenterNet模型中引入坐标注意力机制,使CAM-CenterNet模型更多地关注对烟草甲(Lasioderma serricorne)(以下简称烟虫)表征能力好的通道和位置,降低烟丝、烟末等杂质的干扰,将精确率(Precision)、召回率(Recall)、平均精度(mAP)、每秒帧率(FPS)以及模型参数量(Params size)作为评价指标,对CAM-CenterNet模型
摘要:将语义分割和边缘检测深度学习网络结合,构建Psi-Net深度学习网络。结果表明,Psi-Net深度学习网络能有效识别耕地,绝大部分耕地被有效提取出来,正确率(Accuracy)为96.3%,生产精度(PA)为98.1%,用户精度(UA)为97.1%。Psi-Net深度学习网络在耕地地块边界识别时有了耕地范围的限定,减少对非耕地地块边界的识别,完备性为74.3%,正确性为80.2%,质量为62
摘要:以酿酒酵母的cbs基因序列为模板,依据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BL21(DE3)的密码子偏好性进行密码子优化,以pET28a(+)为骨架构建表达质粒pET28a-cbs,并利用Escherichia coli BL21(DE3)进行胱硫醚-β-合成酶(CBS)的表达,同时优化诱导表达条件并分析CBS的酶学性质。结果表明,在诱导温度为16 ℃、IPTG浓度为0.1 mmol/
摘要:中国特色贫困治理的成功经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更是未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的坚实基础。把中国的扶贫政策纳入中国式现代化分析框架,首先从现代化贫困治理视角进行国际比较,梳理贫困界定、政府帮扶以及国家发展的理念优势,并通过历史纵向和全球横向对比阐释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成就。其次将中国式现代化扶贫体系解构为体制理念-财政能力-组织体系-专项政策的紧密结合,从领导核心、扶贫目标、财
摘要:采用地理集中度指数、空间自相关方法对广西农产品地理标志时空分布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西近十年农产品地理标志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但年际波动幅度较大,水产品类地理标志数量明显少于畜牧业类和植物类;农产品地理标志市域尺度空间分布呈一定集中性特征,但空间聚集性不显著;农产品地理标志主要分布在桂西和桂北山区,桂南及沿海地区主要以水产品及粮食类为主。区域行政面积、自然环境条件及地方政府
摘要:以利益相关者为切入视角,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了新疆牧区征地补偿决策过程中各利益相关主体的联系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新疆牧区征地补偿决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联系处于比较松散的状态;政府及管理部门在关系网络中处于支配地位;不同类相关利益者之间存在着较多“结构洞”,政府及管理部门掌控着“结构洞”的关系资源。基于此,提出了3点构建征地补偿有效决策路径的政策建议:一是要建立牧民与政府之间的直接联系渠道
摘要:基于时序变化及省域2个视角梳理农产品市场、新零售对农村消费升级的协调机理,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耦合模型来计算3个因素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2012—2021年中国农产品市场、新零售、农村消费升级的耦合协调度为0.449~0.473,在2016年达到极大值0.473,农产品市场、新零售与农村消费升级三者中度协调且变动不大,具备一定的稳定性,但仍不能形成互补耦合效应。东部地区3个因素之间的耦合
摘要:基于江汉平原水稻生产的农户调查数据,从农业生产不同环节农户托管意愿视角,分析影响农户农业生产托管水平的因素。结果表明,农户劳动力的减少以及农业生产整地环节、收割环节的高强度劳动,使得农户的生产托管意愿得到增强。在农业生产托管的技术密集型环节,专业服务组织为农户提供的农机设备及生产技术提升了农户的托管意愿,但在育秧移栽环节,设备因素对农户托管意愿具有负向影响,可能是因为育秧移栽环节的劳动强度低
摘要:采用熵权法对湖北省乡村旅游和乡村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并对两者之间的耦合程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6—2021年湖北省乡村旅游综合发展指数由0.088上升为0.355,乡村经济综合发展指数由0.096上升为0.409,湖北省乡村旅游与乡村经济发展增速较为缓慢。乡村旅游与乡村经济耦合协调水平都处于上升趋势,湖北省乡村旅游与乡村经济达到初级协调发展阶段。最后提出促进湖北省旅游业与乡村经济
摘要:以村级组织的引领性与市场主体的嵌入性作为影响农民主体性作用的两个变量,探究了二者的互动对农民主体性的影响逻辑。研究发现,在乡村建设中,村级组织的引领与市场主体的嵌入对农民主体性发挥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村级组织的积极引领是农民主体性发挥的动力基础,市场主体的有效嵌入是农民主体性强化的外在激励。引领与嵌入的互动形塑出共促型、自力型、低效型、辅助型4种关系模式,从而决定了农民主体性发挥的效能与逻辑
摘要:以陕西省县域为研究对象,基于TOE分析框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探讨影响数字乡村建设水平的关键因素和路径选择。结果表明,技术、组织和环境中任何一个要素都不能单独构成县域高水平数字乡村建设的必要条件,数字乡村建设需要打好这3个要素的“组合拳”;陕西省县域数字乡村建设的高水平路径共有2条,分别为技术-组织-环境融合驱动型和技术-环境双驱型。其中,技术-组织-环境融合驱动型路径